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钟珍玲) 近日,会城街道大洞村农房改造有新成效,群策群力下,4户危破房改造工程相继完工,实现了乡村风貌提质、居住环境升级、干群关系融洽的“三赢”局面。
据悉,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在圭峰会城的重点培育下,大洞村以创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为抓手,聚焦农房微改造,通过“群众参与、创新模式、实用为本、生态活化”四大举措,累计完成危破房改造4户、收集建筑余料20吨。
在前期,大洞村坚持“群众主体、村委主导”原则,通过“三步走”全面摸清底数。为更好地推动农房改造工程,大洞村还首创“资源循环+共建共享”机制。一方面,盘活闲置建材,由村集体出资回收村民建房余料,统一调配用于公共区域美化及危房修缮,既减少占地堆放,又节约改造成本;另一方面,推行“以工代补”,组织村民自发参与危破房改造,按需领取建房余料,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村民干一点”的多元投入格局。
大洞村还在农房微改造方案设计上下功夫,坚持“功能优先、风貌协调”原则,推动改造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以本次完工的4户危破房改造为例,大洞村委会在协调改造方案时强化实用性,重点加固屋顶防水、墙体防潮等结构,同时,增设储物空间,满足村民实际需求。此外,注重美观性,统一外立面风格,打造连片式农房微改造样板。考虑到长效管护的实际需求,大洞村委会还建立“村民监督+网格员巡查”机制,确保改造效果持久惠民。
大洞村还成功盘活未利用宅基地,统一规划建成生态小花园、小果园,种植观赏花卉和本地果树,既美化环境又提供休闲空间;改造旧队址为陈皮仓储与展示馆,修缮加固原有建筑,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植入现代仓储、文化展示功能,打造“储存+科普+展销”的一体化空间,通过“小切口”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带动文旅融合与村民增收,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格局。“现在,村内景观焕新,我们都感受到改造后实实在在的变化,大家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会主动落实‘门前三包’,共同建设、维护村内环境,我们都希望村庄越变越美,撬动乡村振兴。”村民余炳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