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你不再孤身一人面对这个世界
春来野菜香
都斛海鲜街
古诗中的“龙抬头”
《春来了》 如果果 绘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3 月 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中的“龙抬头”

    􀳂魏益君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宋代王庭珪的这首《二月二日出郊》,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将“二月二龙抬头”的美好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那太阳将升未升之际,江城被大雾笼罩,细密的雨丝若有若无。转瞬之间,天晴云散,山峦好似揭开了帷幔,而云彩缭绕,仿佛为山石披上了轻柔的白衣。村落间,黄鹂欢快地啼鸣;麦垅上,紫燕自在地翻飞。如此田园牧歌般的画面,让人不禁沉醉其中,也唯有那勤劳质朴的农人,方能真切体会这份悠然之乐,呼唤着孩子,骑牛吹笛,缓缓归家。

    农历二月初二,是传说中“龙抬头”的特殊日子。这一天,又被称作“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作为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龙抬头”是古代农耕文化对节令的精准反映,它象征着阳气从地底蓬勃而出,春雷乍响,雨水渐丰,气温回升,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春耕也由此拉开帷幕。从古至今,人们都将“龙抬头”的时节视为祈福纳祥、转运消灾的吉时。在这样充满祥和与希望的日子里,自然也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无限文思,让我们一同赏读他们笔下的“龙抬头”,感受那份独特的风情。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宋代方岳的《二月二日即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雨过后的春日画卷。二月二,春雨悄然落下,滋润了大地,花儿含苞待放,半含娇羞。元宵佳节悄然远去,春社日翩然而至。燕子归来,花树繁茂,面对如此美好的春光,又何必愁眉不展呢?往后只需一心以公忠报答天地,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便是人生至福。

    宋代张耒的《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则写尽了因雨未能外出挑菜的遗憾与对故乡的思念:“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二月二挑菜节,本是外出挑菜做羹的好时机,却因大雨道路泥泞无法成行。诗人只能独坐家中,遥想故乡菜园里蔬菜茁壮成长的模样,仿佛还能听见那引动春水的辘轳声,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龙抬头”的日子,也是踏青赏春的绝佳时刻。唐代白居易在《二月二日》中写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此时大地复苏,百草萌发,人们纷纷外出踏青,享受这美好的春光。年轻人身着轻便衣衫,骑着骏马,在渡口一字排开,好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踏青图。而李商隐的《二月二日》同样充满了春日的美好:“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春游江上,东风和暖,阳光明媚,还能听到悠扬的笙乐。岸边的花蕊如须,柳芽如眼,紫蝶黄蜂在其间飞舞,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春意。

    说到“龙抬头”,自然也少不了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清代蔡云的《撑腰糕》就记载了江南一带二月二吃“撑腰糕”的习俗:“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龙抬头”还是人们祈福纳祥的重要日子。宋代魏了翁的《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反映了当时二月二迎富的习俗:“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正月晦日送穷刚过,便迎来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都在这一习俗中得以体现。

    “二月二日春意动,东风生物来无垠。苦怜清济不如古,却爱小园方及辰。”品味这些古诗文里的“龙抬头”,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着春天的蓬勃生机与美好祈愿,心灵也在这诗意的氛围中得到了滋养与慰藉。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