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中职所能提供产业所需
小学生用编程“解码”药汤配比
做追“锋”少年
希望未来能成为太空牧“码”人
大课间“绳”采飞扬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3 月 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4年我市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服务第二产业人数同比增加近50%
以中职所能提供产业所需

近年来,我市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进入第二产业就业。
中职学校与企业深入对接,帮助学生了解第二产业。

    回想起一年前,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门一职”)2021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余嘉昊坦言,那时即将毕业的他对未来颇感迷茫,后来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报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相关专业。如今,还是学生的他已获得企业的认可,在学习之余,担任广东鑫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减隔震车间硫化班班长。在他看来,自己当初做出的决定无比正确。

    昨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2024年,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7.6%,服务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能源生产)人数同比增加近50%,增幅创历年新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现象与我市中职教育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产教融合方式、就业导向等息息相关,进一步彰显中职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定位和属性。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全市统筹 探索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据官方统计,我市第二产业GDP占比从2020年的42.1%提升到2024年的43.5%。在持续稳步提升的同时,制造业成为我市越来越重要的发展底气。为此,我市中职教育行业看准机遇,进一步提升服务我市重大战略及重点产业的能力。

    例如,2024年,市教育局以家电产业链为试点,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指导江门一职等中职学校与家电产业链重点企业联动,探索共建中高职贯通产业学院、订单班,共建共享专业课程资源库,为我市产业链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与家电产业链“接上头”后,江门一职与行业协会、链主企业等积极联动。“学校有针对性地了解家电产业链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的人才需求,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和先进技术,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激发更多学生投身制造业的热情。”江门一职校长毕国强说。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各产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当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发生变化时,专业调整的步伐需要及时跟上。记者了解到,围绕江门市各大产业集群和15条重点产业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近三年我市中职学校新增20个紧缺专业,这些专业以工科专业为主,包括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物联网技术应用等;同时撤销27个不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这些专业以非工科专业为主,如文秘、商务英语、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服务与营销等。

    结合实际 深度对接企业

    去年,黄国钢从鹤山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鹤山职校”)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毕业后,进入广东斯柯电器有限公司工作。由于工作表现出色,目前他已成为该企业制造部的一名组长。“在还没正式开始实习前,我经常有机会到学校和企业观摩学习,提前感受职业氛围和了解前沿的制造技术,参与技术难题的攻克,逐步对制造业产生浓厚兴趣,提前确定了就业方向。”黄国钢说。

    为了给我市第二产业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在市教育局发挥统筹、协调、牵线搭桥作用的基础上,各中职学校结合实际,积极发力,黄国钢就是其中的生动例子。鹤山职校根据上级部署,于2023年整体搬迁至鹤山工业城办学,形成了“产业引导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支持产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互动格局,建立了对接本土第二产业特色专业群——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群,包括电气、数控和信息技术专业。同时,与广东索奇电器、世运电路、得润电子、斯柯电器等优秀企业,共建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新会机电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新会机电”)规划建设了新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由第二产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组织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深度对接产业链的岗位课程。比如,数控、汽车、机电、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分别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产业链的岗位化课程。“这些实践强化了学生对第二产业的认识,进而引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新会机电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还积极打造“平台共建,基地共育”育人模式,具体做法包括“产品进教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训练体系,打造产教融合校外基地等。该模式还获评为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优秀案例。

    江门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工贸职校”)则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例如,该校与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产教融合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企业捐赠打印机设备、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指导交流等方式,共同开发打印机维修维护课程。该课程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双师型”教师共同组建的教学团队负责,旨在共同培养人才,探讨“以企业为主导,以岗定标”的学生评价考核方式改革。

    展望未来 创新手段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如何创新手段,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培养更多人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是我市各中职学校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

    新会机电计划调整专业结构,新增两个与江门市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紧密相连的工科专业,分别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和“物联网技术”。同时,推进高质量校企合作实训中心建设,与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形成人才培养闭环。

    鹤山职校同样计划围绕专业调整“做文章”。“学校将组织专业调研团队,深入分析我市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及时淘汰与市场脱节的老旧专业,计划新增如人工智能制造应用等新兴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时,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深度改革,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企业实际项目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紧密贴合岗位需求。”鹤山职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该校计划构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从入学开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第二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职业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定期举办第二产业相关的职业讲座、技能竞赛和企业参观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就业竞争力;临近毕业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精准的岗位推荐服务,让他们顺利就业。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