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工科领域似乎是男性的“主场”,与机械、电路、代码打交道的场景中,鲜少见到女性的身影。然而,在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门一职”),有一群心怀匠心的女教师,在工科领域绽放出别样芳华。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为培养新时代技能人才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她力量”。
她们是课堂上的引路人,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耐心细致的指导,点燃学生对工科的热情;她们是实训室里的“女匠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用温暖和关怀陪伴着每一个青春梦想的绽放。今天,让我们走近江门一职3位杰出的工科女教师,聆听她们的故事,见证她们如何用匠心筑梦,点亮技能之光。
文/图 吕中言
胡金铭
用匠心守护传统美食
人物档案:胡金铭,江门一职烹饪专业教师、烹饪讲师,中式面点高级技师,烹饪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
在烟火缭绕的厨房里,她手持锅铲,挥洒自如,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在她手中诞生;在宽敞明亮的实训室里,她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将烹饪的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她是一位用匠心守护传统美食、用爱心点亮学生梦想的优秀教师。
胡金铭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2009年从岭南师范学院毕业后,深耕职业教育至今,共指导学生获省级技能竞赛奖项11次,培养了一大批在江门乃至广东地区餐饮业内有口皆碑的优秀厨师。
胡金铭在培养学生实现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修身养德。一直以来,她十分重视《食品雕刻》科目的教授,该科目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从握刀、片片、刻圆球等,都尽可能做到手把手教导每一位学生。“用心指导学生进行食品雕刻,不仅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艺,更是一场和他们共同修身养性的心灵之旅,在精雕细琢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沉淀心绪,提升心性。”在胡金铭看来,学习技能是个过程,作为老师必须俯下身理解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心态,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循循善诱他们热爱专业,在心中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
胡金铭认为,一名优秀的厨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厨艺,更要有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在她的课堂上,总能见到学生们围坐一圈,分享各自对食材的理解、对菜品的情感投入,以及对未来烹饪事业的期待,进一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内驱力。
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从教以来,胡金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从省培到国培,从参观交流到加入名师工作室,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如2019年参加在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为期一个多月的粤菜师傅培训;2022年加入开平市罗国永名教师工作室,参与大批重要教科研项目,其中省级项目2项。
庞小玲
在机械世界里书写女性篇章
人物档案:庞小玲,江门一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师,全校“十佳班主任”
走进江门一职智能制造部教学车间,机器的低频振动与金属的切削声交织。身穿一身干练工装的庞小玲正站在数控机床旁,耐心地向学生们讲解着操作技巧。她的声音清晰有力,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丝丝入扣,学生们围绕在她周围专注聆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步骤。
作为江门一职智能制造部为数不多的女教师,从教10多年来,庞小玲以女性的细腻与坚韧,在男性作为主力的机械世界里书写着自己的篇章,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庞小玲深知,机械制造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只有亲手触摸冰冷的机床,感受金属的切削与塑形,才能真正理解这门艺术的魅力。因此,她喜欢亲身示范,从最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到复杂的数控机床编程,每一个步骤都力求精确无误。学生们在她的指导下,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庞小玲的教学风格独特而富有感染力。她善于用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讲解机械零件装配时,她会将复杂的装配过程比作一场精美的舞蹈,每个零件都是舞台上的舞者,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演绎出完美的机械乐章。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教学,庞小玲还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同时培养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她深知,随着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己和学生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赛促学是实现这一切的有效方式。她曾获得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二等奖、江门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
庞小玲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成绩斐然。在2024年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她带领学生斩获“水利赛道节水系统安装与维护”项目铜奖;在国家级技能行业竞赛中,她带领学生斩获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在广东省学生技能竞赛中,她带领学生斩获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
黄铮
鼓励学生不断试错不断总结
人物档案:黄铮,江门一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江门一职汽修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高级讲师,江门中职教育中级“双师型”教师
在中职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工科类女教师以其独特的坚韧与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江门一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黄铮,就是这一领域的优秀代表之一。
走进的黄铮的课堂,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激情的世界。她善于用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常将汽车的各个部件比作人体的器官,把自己和学生比喻成内科、外科医生,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们轻松掌握复杂的汽修知识。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从最基本的工具使用到复杂的汽车故障诊断,都能游刃有余。
黄铮的教学风格独特而富有感染力。她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自我。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失败,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她常说:“汽修是一门实践艺术,只有亲手触摸、亲自操作,不断试错,不断总结,才能真正理解汽车的魅力。”
黄铮先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次,市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指导学生参加广东省文明风采大赛获得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
在教科研工作方面,黄铮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竞赛,以此锤炼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不断拓宽教育视野。曾获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次、江门市教师研修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一等奖1次。她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主持完成了1个校级课题,参与完成了1个省级课题。
自己发光发热的同时,黄铮还充分发挥“引力”和“热能”,聚集并照亮一群“新星”,为提升学校汽修相关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贡献力量。她曾指导2名教师参加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教师组)“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获三等奖;指导1名教师参加江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职教育交运土建学科”项目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