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巾帼育梦 智启未来——致敬教坛“她21/2025-03-07/A07/55021741278110745.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匠心筑梦 点亮技能之光
“最美园丁”做学生心灵“种花人”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3 月 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小学校长伍顺燕:
“最美园丁”做学生心灵“种花人”

伍顺燕把课堂搬到户外,让思政课走“新”更入“心”。

    芳华映讲台,巾帼绽风采。从普通教师到一校之长,江海区新民小学校长伍顺燕始终坚守教育一线,在江海这片教育沃土上,默默倾注师爱、播撒希望,成为师生爱戴、家长认可的“最美园丁”。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作为校长,伍顺燕深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在她的引领下,新民小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以思政课为抓手,巧妙地把“思政”元素编织到日常教学全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践行“三全育人”,培育了一批批“脸上有笑、心中有爱、手上有技、肩上有责、眼中有光”的新民“五有”学子。

    文/图 罗双双

    用心浇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我最大的心愿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尤其是思想不能掉队。”作为校长,伍顺燕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带领全体教职工以细腻的情感、温柔的关怀,做学生心灵“种花人”,默默倾注师爱、静待花开。多年来,她通过深挖本地德育资源,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滋养良好的品行,润泽幼小的心灵,以爱育爱,用心浇灌每一朵花。

    真心做教育,教育真心做。在新民小学,经常能看到伍顺燕将课堂搬到校园中,带着学生在鸟语花香的环绕中学习,让思政课走“新”更入“心”。作为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伍顺燕秉持“小课堂、大思政”理念,将“思政”元素随时随地巧妙编织进教学中,以“一课一策,一节一案”为原则,在教学中紧扣“思政元素哪儿寻、思政元素怎么加、思政内容如何讲”等问题,采取“浸润而不硬塞,滴灌而不漫灌”的原则,一步步将思政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成效,推动新民小学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伍顺燕的引领下,新民小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注重多学科融合、课程思政化,走出“三全育人启智润心 五育融合培根铸魂”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获评暨南大学与江门市教育局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校、江海区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实验学校、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广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江门市中小学思政教育示范校、江门市家庭教育示范校、江门市劳动教育示范校、江门市心理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中小学最美阅读空间等荣誉。

    “三全”育人,校园绽放“五育”之花

    教学生六年,想学生百年。在“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下,伍顺燕积极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当好学生“引路人”。近年来,伍顺燕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牢牢抓住德育这个根本,着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主张“五育”融合培根铸魂,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脸上有笑、心中有爱、手上有技、肩上有责、眼中有光”的新民“五有”学子。

    伍顺燕不仅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头雁”,还担任了江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此外,她还是暨南大学与江门市教育局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副主任委员、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兼职教研员、市小学语文核心教研组成员、江海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在思政队伍建设上,她采用“主题报告+工作坊”模式,通过“教学经验分享主题沙龙”“思政教学工作坊”“课程思政教学大讨论”“师德大讲堂”等活动,加强思政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为学校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2024年,我校获评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这在省里是差额评选,竞争很大,新民小学之所以能突围而出顺利获评,离不开我们将思政与劳动、传统文化与劳动多重结合,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的作用。”据伍顺燕介绍,在接下来的3月中旬,学校德育处会开展“‘劳动+’跨学科四季实践课程——二十四节气之春分”的项目式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语文课上诵春分、数学课上算春分、英语课上说春分、音乐课上唱春分等跨学科融合活动,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种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的种子,让“五育”之花在校园绽放芬芳。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