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品味客家艾糍
春柳有寄
一雷惊蛰始
惊蛰·捕捉
“三八”节,母亲最美的时刻
无标题
春日蜜蜂采花忙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3 月 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柳有寄

    陈海权

    我常常想,柳树是不是大自然的诗人,以风的笔触,写下生命的篇章。柳,又称为杨柳、水柳、烟柳,它的柳条如丝,随风起舞,仿佛在低语;柳叶弯弯,如眉清目秀含羞带笑的少女。

    当寒冬的脚步渐行渐远,春的信息便在柳树的枝头悄然萌发。那几许新绿,轻盈地垂在水面,仿佛是春天的使者,在向世界宣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古人对柳,情有独钟。文人墨客,用笔勾勒出柳的千姿百态。其中,贺知章的《咏柳》尤为脍炙人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一字一句都充满了生活的色彩和春天的气息。

    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了生机勃勃、恬静淡然的春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翠绿的柳林中,听着黄鹂的歌声,看着白鹭在蓝天中自在翱翔,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

    李商隐曾写过:“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又何尝不是对柳的深深眷恋?让我们试着想象那柳枝随风飘舞的欢乐场景,再去感受秋日夕阳与蝉鸣的凄凉景象,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而在众多咏柳诗中,我甚为难忘的还是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简单的几句诗,却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江雨纷飞、青草茂盛的景象,六朝的繁华如今已成梦幻,只有鸟儿啼鸣声声,还有那些不谙世事的台城柳,静静地守在风雨里,俨然历史的见证者。

    除了诗词之美,与柳有关的风俗亦是丰富多彩。在清明这一天,人们会在门前插上柳叶,头上戴柳,据说这样可以辟毒疫、防病健身。清同治二年本《宣恩县志》就有记载:“清明,插柳叶于门,簪柳于首,曰辟毒疫。”

    此外,在端午节时,人们会用彩丝缠住艾草和柳枝,在门口悬挂柳枝,寓意驱灾避病、祈求平安。这些与柳有关的风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除了驱灾避病和象征美好寓意外,柳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学的海洋中,柳与“留”谐音,因此成了送别时深情的赠言。我国“折柳送行”风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折柳”这个词,起初出现在北朝民歌《折杨柳歌颂》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欧阳修在《长相思·花似伊》中写下“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以柳比喻离别的人,那份思念与牵挂,都在低垂的柳叶中显现。生命中的离别是如此无奈,但又如此真实。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的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只要插土就能生根发芽,无论何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这也正是人们喜爱柳树的原因之一。

    每逢春天,我便会踏上寻柳之路。从南方的水乡到北国的山川,从古城的寺庙到乡野的小径,只要是有柳的地方,便有我的足迹。

    这个春天,让我们与柳相约,重返自然,让那首《咏柳》的诗意在心中荡漾开来,让生命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绽放出美丽的光彩。愿我们都能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将那份深深的思念与祝福寄托于这杨柳之间。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