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科技创新之花”结出“产业发展硕果”
让江门绿色发展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江门集中销毁562件假冒伪劣和不合格消防产品
“一对一”健康咨询和问诊服务守护“她健康”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3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深入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让“科技创新之花”结出“产业发展硕果”

    □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黎禹君

    决胜未来,唯有创新。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并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作出重要部署。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在“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若干个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安排。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谋科技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当下,正是跨越式、赶超式发展的黄金期,江门正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让“科技创新之花”结出“产业发展硕果”,实现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科技王牌军”阵容渐成

    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等重要内容。

    近年来,江门相继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实现了不少从“0”到“1”的源头创新,为激活科技引领“强引擎”、夯实战略性产业“硬支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江门双碳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据悉,江门双碳实验室率先构建“1+10+3”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在碳计量社会服务方面,江门双碳实验室积极作为,2024年底,该实验室对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限极”)供应链进行全面深入的碳盘查,为企业减碳算出了“明白账”。

    “我们全面审视了自身供应链的碳排放情况。这次碳盘查不仅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自身的碳排放状况,还形成了组织和技术层面可借鉴的经验模式,为行业提供了碳排放基准参考数据。”无限极产品供应总经理刘耀军表示。

    此外,江门抢抓“双碳”先机,先后引入中创新航、隆基绿能等一批超百亿重大项目落户,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的背景下,为江门带来具有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肩负探索宇宙起源奥秘的重任,目前已启动超纯水、液体闪烁体的灌装,将于今年8月正式运行取数;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于去年7月启用,正推进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创新药物研发和新医疗技术研创等科研项目;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围绕江门市战略性产业集群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现代产业导入、人才引进培养和产业发展战略咨询研究……

    如今的江门,“科技王牌军”阵容渐成。重点实验室的“高能级”创新力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推进器”,为江门在大湾区城市竞合中脱颖而出带来极大优势,更为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江门力量。

    科技服务助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变和创新链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涌现,科技服务从之前的点对点式服务转变为现在的生态化服务,其中的关键是人才。

    随着技术经纪人队伍的壮大和服务体系的完善,“科技星探”在科技服务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技术经纪人既要像科学家一样懂技术,又要像企业家一样嗅商机。”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院长林展江说。作为全国首批持证上岗的“技术红娘”之一,林展江带领团队交出一份亮眼答卷:走访企业超700家,挖掘核心技术需求300余项,促成74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落地。如今,我市技术经纪人队伍已扩至120人,并通过科技特派员培育“双千计划”汇聚1800余名科研人员,形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精锐部队”。

    面对高校成果“沉睡”与企业“技术饥渴”的矛盾,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构建起立体化对接网络。通过举办6场“邑科汇”成果对接会,512项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其中富硒食品培育、茶枝柑黄龙病防治等60项技术在县域扎根。

    在强化技术交易服务方面,我市则打出政策“组合拳”:联合税务部门开展技术交易专项服务,印发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规范,设立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此外,江门正快马加鞭推动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建设,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速产品从样品到商品的转变,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人才资源实现量质双跃升

    当前,江门正以“十城百校”专项行动为主要抓手,积极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等工作部署,全面启动2025年稳岗引才工作。这是我市落实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等重要部署的具体实践。

    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江门积极参与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2024年人才总量达99.7万人,比2020年增加17.3万人,新增32人入选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

    人才资源总量与质量实现双跃升,背后有哪些“密码”?

    江门深谙“产业与人才同频共振”之道,成立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中心,2家企业入选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五邑大学入选全国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产业工程师达5.5万人,去年新增省首席和特级技师6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提升至35.08%。今年,江门将大力构建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高效工作机制,计划实施“1+7+N”人才招聘活动,并在近期推出近2万个优质岗位。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充分发挥侨资源优势,组建华侨华人高端智库联盟,持续推进侨都青年人才全球汇聚行动,累计吸引9000多名港澳台侨青年到江门研学、实习、联谊和考察;开展江门和澳门“一试双证”技能评价服务,累计核发技能证书250人次。此外,江门双碳实验室与港科大合作建成大湾区首个“双碳”领域粤港碳中和联合实验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5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的“强磁场”。

    江门还注重深化大湾区城市人才协作,签订大湾区“9+2”城市人才合作备忘录,与港澳高校签订14项合作协议,在深港澳设立7个引才工作站;推动深江技师学院共建、江中人才协作等机制创新。此外,银湖湾滨海新区联动13个港澳商协会打造跨境双创平台,实现人才要素在科研机构、产业园区、县域经济的多维度流动。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