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家校共育如何明晰边界?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5 年 3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家长感到“家校共育任务过重”
家校共育如何明晰边界?

    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家长微信群里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老师的叮咛、孩子同学的作业进展,让本已疲惫的李女士感到既紧张又焦虑,感觉自己成了“编外教师”……在采访中,我市不少家长向记者反馈,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位感到困惑。

    家校共育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家庭和学校两个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家校沟通方式日益多样化,家长们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到孩子作业的监督与辅导中。微信群里的点名督促、紧锣密鼓的任务安排涌来,让不少本已承受较大生活与工作压力的家长感到疲惫。

    家校共育本应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为何成为了部分家长心中的“重负”?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聆听我市多位家长、教师及教育专家的声音,共同探讨家校共育边界模糊的成因,探讨其合理界定的标准,试图在家校合作的紧密织网中,找到那条既促进孩子成长,又不至于让家长不堪重负的平衡线。

    文/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现象

    不少家长感到身心疲惫

    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之时,我市不少家庭的灯光下,上演着一幕幕关于教育与成长的“日常戏剧”。郭女士的女儿今年上五年级,她所在的微信家长群里有班主任(语文老师)、另一位语文老师以及数学老师、英语老师。“4名老师每天都会发布各种信息,给家长们安排各项任务,如监督作业订正,帮孩子听、默写等。由于我的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我的工作也比较忙碌,因此时不时会未完成任务。”郭女士说。

    郭女士坦言,自己白天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每天晚上还要心惊胆跳地看着家长群里公布孩子的各种作业不合格,配合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经常会觉得很崩溃,对个人精力是很大的挑战,真的有点身心疲惫”。

    “从周一到周日,家长群信息不断。你看,这是老师发布的信息,里面提到的这些同学是前天在课堂上默写和听写不及格的,而家长还要配合完成补默写、补听写并拍照。这条微信是上周老师公开表达对我们部分家长的不满,并提醒大家要好好引导和督促孩子,这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学生家长王女士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她所在家长微信群里的部分内容。

    王女士回忆道:“上两周,数学老师在周日才把家庭作业的答案发到家长群上,要求家长当天帮孩子批改订正,但由于当天我和两个孩子外出,很晚才到家,周一晚上我和丈夫都加班到很晚,确实没有办法按要求完成。到了周二晚上,我就被老师通过私聊的方式,进行了严肃‘教育’。”

    王女士表示,她肯定老师的责任感,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但她认为,老师也要考虑家长的实际情况。“毕竟家长不是学校的‘编外老师’,当家长长期被生活、工作和孩子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对孩子的成长只会起反作用。”

    除了常规学科作业,素质作业的监督任务也让家长感到困扰。“这些作业,与其说是布置给孩子,不如说是布置给家长,简直是在考验家长的综合能力。”李女士是我市一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近段时间的“任务”:协助完成手抄报、制作PPT、设计海报、孩子运动打卡、孩子家务打卡等。“这种‘打卡任务’适当布置的话,确实是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校共育,但如果过于频繁,不仅占用了家长的休息时间,还影响了家庭生活的正常节奏。”李女士说。

    3月19日,记者在江门日报官微发布了关于“家校共育边界感”的问卷调查。截至发稿时,超300人参与调查,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您是否感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过重?”一问中,68%的受访者选择“有感到”。

    影响

    家校共育边界模糊会偏离初衷

    尽管不少家长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感到困惑,但在采访中,家长、教育人士都有较为一致的共识:家校共育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市人大代表、五邑大学副教授牟爱华指出,现代社会教育问题日益复杂,如网络沉迷、心理健康问题等,单一的教育主体难以应对。家校共育能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满足孩子在认知、情感、社交和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需求。

    在家校共育的理想蓝图中,家庭与学校本应各司其职、协同合作,但当家校共育的边界模糊不清时,家长、学生和教师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问卷调查“您认为家校共育是否需要明确的边界感?”一问中,92.5%受访者选择“需要有”。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龙图认为,当家校共育的边界变得模糊,初衷会逐步偏离。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家长。家长非教育专家,该专注的是家庭氛围营造、品德教育和情感陪伴的任务,当家长需要承担学校教育任务时,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还可能因方法不当或知识局限,无法给予孩子有效帮助,进而陷入自我怀疑,当看到其他家长积极配合,自己若稍有懈怠,便担心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待遇,焦虑感由此不断攀升。

    学生方面,陈龙图指出,在正常情况下,学生能清晰感知家庭和学校不同的教育侧重,家庭给予温暖关怀与行为引导,学校传授系统知识和培养社交技能。但当家校共育的边界模糊后,学生会不知所措。例如,在家长监督和批改作业时的标准与老师不同时,学生可能会疑惑到底该遵循哪边的指导,从而对学习产生困惑和抵触情绪,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难以建立稳定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认知。

    教师方面,陈龙图认为,家校共育的边界模糊后,教师的教育权威与精力分配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家长承担的教学任务越来越多时,可能会过多干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此外,教师还可能需要花费额外精力处理与家长之间因边界不清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导致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中。

    探因

    家长参与被视为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家校共育的边界为何模糊?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2021年)明确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各学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关女士是小学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学校家委会成员。她指出:“针对政策明确禁止的内容,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在部分老师看来,引导家长‘督促学习’‘监督订正’‘协助素质作业’等并不算违规,而是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久而久之,家校共育的边界就变得越来越模糊。”

    关女士表示,作为同行,她理解这些老师的做法。“尽管当前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越发多元化,但从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度和期待值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旧是重中之重,当老师的精力有限时,家长的参与就容易被视为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自己也知道,一些家长对于我的一些要求有意见,但我也希望获得理解。”在我市一所小学任教的梁老师表示,在她所任教的班级还在低年级时,一些对孩子学习十分关心,且时间和精力都较为充足的家长参与教学的热情较高,甚至出现直接干涉教学的情况。出于实现平衡,她开始通过向家长给出各项“监督指引”的方式实现家校共育。渐渐地,便都出现了“越界”现象。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教学任务变大了,我日常需要同时面对50位学生,在校内的时间要进行教学、备课、批改作业和处理班级事务,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让家长承担越来越多的监督、辅导等责任也属于无奈之举。”梁老师说。

    探索

    进一步细化家校共育标准

    结合采访情况来看,家校共育边界变得模糊,并非单方责任,同理,想要明确边界,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教育环境,需要多方合力。

    牟爱华认为,首先家长应尊重老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权和指导权,不干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校教育达成目标一致。同时,不能有“甩手掌柜”思维,无差别地把教师提出的指引当成是“家长作业”,也不能把个性化需求在家长会和微信群里对老师进行“轰炸”,要求老师特殊关照自己孩子。

    陈龙图表示:“家长不需要盲目与其他家长攀比参与学校事务的程度。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有差异。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进步,而非外界评价标准。比如,孩子在品德修养或兴趣爱好上有积极发展,即便家长在学校活动中参与不多,也应认可自己的教育成果,这是家校共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江门职院讲师韦海霞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2021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细化的家校共育规范、标准、负面清单、行为指南等,在各个方面明确规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行为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纠正。

    “家校共育的理想状态是‘共谋而不越界,协作而不替代’。”江门市第一实验学校德育处主任许慧认为,学校可充分利用家委会平台推动家校关系的良性发展,定期举办三方会议(家长、教师、学生)聆听各方意见,明确不同时期需要正视的家校共育问题,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使其在与家长沟通时,能清晰传达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计划。

    此外,我市学校也开始探索明晰家校共育边界的做法。比如,蓬江区紫茶丰雅小学通过制定《家校共育责任清单》清晰划分家校职责。江门市紫沙小学有针对性地提高校内作业指导服务质量,让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就能完成基础作业,素质作业方面则给出指南与建议,让家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辅助的程度。

    他山之石

    山东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小学部:

    分层家委会制度

    实现家校共育精细化管理

    为了减少家校共育边界模糊的情况出现,山东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小学部通过分层家委会制度,实现家校共育精细化管理——设立不同层级的家委会,从上到下明确家校共育职责分工,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基础上,兼顾差异化需求。

    该校设立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和校级家委会,通过家长自荐、班主任推荐和竞选的方式产生,校级家委会和学校共同制定全校范围内家校共育的主要方向和原则,年级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根据校级家委会的指引,结合年级和班级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各年级和班级家校共育责任分工和原则,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家长的反馈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家校共育边界一旦出现模糊,及时协调,实现问题“不过夜”。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