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这座底蕴深厚的制造业大市,想要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江门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在文旅产业发展上再加速,在康养产业发展上再发力,在商贸产业发展上再突破,打造特色服务业集群;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服务业生态圈;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业,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要加强区域联动,共建大湾区服务业高地。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可谓其四梁八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前瞻性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产业延链增值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提升社会综合服务水平、满足人民不断升级的高品质、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举措。
江门,这座底蕴深厚的制造业大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浪潮,想要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坚决扛起“大梁要一起挑”的使命责任,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具体而言,江门应该扬优势、深融合、增动力、强协同,以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
扬优势:立足禀赋,打造特色服务业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怎样的江门?面对这个问题,江门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聚焦突出细分领域,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锻长板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江门制造业基础稳固,配套体系健全,发展活力足,区位交通枢纽优势突出,自然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丰厚,具备发展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在文旅产业发展上再加速,发展侨乡特色文旅经济。要依托侨乡文化资源,积极寻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契合点,打造侨乡文化IP,持续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兴文”的发展新路,打好产品开发、宣传引流组合拳,丰富拓展研学游、生态游、夜游、科普游等业态,提质升级“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品位有品质的文旅文创新高地,打造彰显侨文化的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二是在康养产业发展上再发力,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要坚持以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为目的、为初心,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大力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众多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回家乡养老”需求,而且生态资源丰富。我们要将江门生态禀赋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健康养老,打造集度假+旅游+养老的侨乡特色大型康养综合体,大力发展康养绿色服务产业集群。
三是在商贸产业发展上再突破,充分激发消费活力。生活性服务业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消费和服务消费,进一步创造生活新方式,丰富生活新场景,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我们要进一步加紧培育新兴商贸,发展体验经济、首店经济等新场景,常态开展家居家电汽车住房促销推广,探索跨境电商、直播电商、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态,着力提升消费品质。
深融合:产业联动,构建现代服务业生态圈
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联动、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打造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实现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升,增强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我们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次产业相互嵌入、相互赋能,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尤其要注重优质化发展,瞄准智能、绿色、高端方向,统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价值和专业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制造+服务”双轮驱动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未来制造业发展要实现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因此我们要坚持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向产业链两端拓展、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拓展“农资、农机、农技+服务”联动模式,实现服务强农、服务兴农。要注重农业品牌化发展,强化农业品牌IP打造,提炼侨乡特色元素,打造地方本土特色,持续提升农业服务影响力和美誉度。
增动力:创新驱动,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
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必须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服务业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以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服务创新能力。要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进“科技引领”工程,与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构建“政产教研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深化数字赋能,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实施“人工智能+”系列行动,让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赋能现代服务业高效优质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激发人力资源动能,打通人才“引育聚用留”全链条。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重点培育聚焦主业、专注专业、成长性好、创新性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通专业人才开发、引进、流动、配置全链条,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人力资源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集聚,建设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江门区域性人力资源服务高地;要拓展猎头服务、人才测评等高人力资本、高技术、高附加值业态,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强协同:区域联动,共建大湾区服务业高地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环珠江口湾区产业协同节点、环大广海湾经济区核心引擎,通过区域联动,深化与广深港澳、珠海、中山等城市的合作,共建大湾区服务业高地。
一是向“外”招引、向“圈”借力。区域竞争千帆竞发,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向“外”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产业资源加快向江门聚集,通过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加强与广深港澳的互联互通。推动各地与深圳、广州、香港、澳门等大湾区中心城市共建特色合作园区,实现联合招商、共建共享、共同发展。向“圈”借力,江门积极应对广深现代服务业溢出效应,承接广深港澳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二是开放合作,共建区域服务业联盟新平台。在开放合作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区域性合作新平台,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打破地域藩篱,前移招引阵地,设立“反向飞地”,创新“外设总部+江门基地”“外设研发+江门制造”“外设生产+江门服务”等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如珠江西岸文旅走廊、物流枢纽等区域服务业合作平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李阳,五邑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