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将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素养。蓬江区荷塘镇远昌小学 陈春燕
数学知识 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正是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做中学”,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劳动场景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新的劳动实践相结合,主动构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深化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项目目标包括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和劳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校园种植活动中,学生需要计算种植园的面积,规划种植区域,测量种子间距,计算施肥量,并在收获时统计产量和估算收益。在手工制作活动中,要求学生设计形状、计算材料用量,并通过比赛分析风筝飞行的高度和距离。这些活动将数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在劳动实践中,教师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提出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例如,在种植活动中提问“一块长方形种植园每棵白菜占地0.2平方米,最多能种多少棵”,让学生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另一重要方式。学生分组完成劳动任务,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每次劳动实践结束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学生分享运用数学知识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反思,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实施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表示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在劳动实践中频繁运用数学知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数学考试中涉及实际应用的题目得分率明显提高,并从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实现了数学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的双赢。然而,项目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场地有限、实践活动组织难度较大等。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项目设计,拓展劳动实践资源,加强与各方合作,让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更加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