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供销网络与现代经营理念深度融合,当村集体资源与市场化运作精准对接,一幅以改革创新为底色的“社村”合作新图景正在江门徐徐展开,“百千万工程”的“社村”合作引擎正激发出强大动能。
“江门以‘社村’合作机制创新为切入点,积极推动恩平整县实施省级试点,额外选取10个镇(片区)开展市级试点,围绕粮食和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建立健全‘社村’合作运行机制、经营服务体系、资源要素保障机制和助农增收机制,打造‘订单+’供销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探索出小订单撬动大产业、新模式赋能强村富民的特色发展路径。”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钟国活说。
江门日报记者/毕松杰 通讯员/晏慧敏 韩学广
以“社村”合作为纽带 构建三级联动体系
“社村”合作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乡村振兴的每个环节都迸发活力。去年以来,市供销社牵头制定《江门市推进“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统筹供销社、农业农村、商务、金融等部门共同推进“1+10”(恩平和10个镇片区)“社村”合作试点,通过成立持股平台公司、重组县域运营实体,构建起“县域公司+基层社+村集体”三级联动体系。
恩平是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社村”合作试点县(市)。2024年11月,恩平市正式成立县域“社村”联合会,整合供销、农业农村、金融等48家单位资源,并组建两大持股平台——村集体持股平台“裕农产业合作发展有限公司”和基层供销社持股平台“穗满农业有限公司”。这种“跨界”组合标志着传统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深刻变革。
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才能推动“社村”合作更好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我们改组恩平市社村合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社村’合作运营实体,选取23个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社村’合作试点持股平台,开展股份合作、土地合作、项目合作、劳务合作、租赁合作等多种合作,按村集体参与贡献度分配收益。”恩平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梁伟峰说。
分红了!40万元分到了8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手上,大家手捧分红款,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年2月,恩平在圣堂镇天业冷链产业园举行2024年“社村”合作试点村分红活动,向参与试点改革工作的村集体分红。其中良西镇福坪村获得11.38万元分红。梁伟峰表示:“这些沉甸甸的‘红包’,标志着恩平‘社村’合作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如今,我们在新会区三江镇(新会陈皮)、台山市白沙镇和开平市赤水镇(禽蛋)、鹤山市宅梧镇(水稻)等片区相继成立了农产品综合服务站,推动各试点镇(片区)加快构建‘社村’合作运营公司,联合试点村集体、基层供销社等,对接省供销社下属天禾农服公司、天润公司、天业冷链公司、农产品公司和数字科技公司等企业,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服务平台。”钟国活说。
以“订单+”模式为抓手 加快三端协同升级
去年3月,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第一个单品的全程冷链服务试点在恩平落地,搭建出“订单收购+冷链服务+错峰销售”农产品全程冷链服务模式。“我们通过‘社村’合作试点共收购马铃薯2320吨,金额达385万元,并创下三个‘全省第一’,分别是成为全省首例农产品全程冷链成功案例,成立全省首家劳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具了全省系统首张农产品收购发票,为全省系统探索创新‘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奠定坚实基础。”梁伟峰说。
经过实践检验的“订单收购+劳务服务+冷链仓储+错峰销售”全程冷链服务模式也得到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和省供销社等部门充分肯定,在全省复制推广。在“社村”合作的带动下,恩平市2024年冬种马铃薯全面实施“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
推进“社村”合作建设以来,我市以“订单+”模式为抓手,加快生产端标准化、流通端冷链化、销售端品牌化的三端协同。
——聚焦生产端,以“标准化种养+技术托管”为方向,我市与省农科院作物所等合作,编制“社村”合作水稻、马铃薯及特色薯类、香水柠檬及茶枝柑等产业发展规划。恩平市牛江镇马铃薯基地则上演“膜上结薯”技术创新,省农科院专家指导的“六统一”标准使亩产大幅提升。供销系统建设的江门首个智能化育秧工厂成为育秧界的“超级工程”。
——聚焦流通端,以“商品化服务+冷链赋能”为方向,我市依托6个供销冷链产业园共15.5万吨冷链库容配套设施,按照订单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分拣、加工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服务。鹤山冷链项目配备全自动包装线、分装设备、金属检测机等,实现肉禽加工环节自动化、标准化;恩平天业冷链产业园内,马铃薯自动化清洗分拣线轰鸣;开平禽蛋基地,12台分级机以每小时3万枚的速度分选鲜蛋,破损率从15%降至5%以下。
——聚焦销售端,以“多元渠道+品牌营销”为方向,我市积极推动江门农特产品走出去。新会陈皮、恩平马铃薯等产品通过“中国供销”公共品牌、“湾区认证”走进全国市场,台山鳗鱼、生蚝等水产品乘着RCEP东风远销海外。与盒马鲜生、钱大妈、达利食品等品牌方签订长期订单,在京东、淘宝、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多个网店、直播间。
以全程社会化服务为路径 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江门的“社村”合作模式,是对乡村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引入科技,激发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走进鹤山市宅梧镇选田村,269亩复耕平整后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着勃勃生机。十多位农户正穿梭在连片魔芋种植基地,专注地为种好的魔芋种盖膜,掀起阵阵泥土的芬芳。难以想象,这里在推进“社村”合作前,还只是没人耕作的撂荒地。
“面对分田到户模式下农业效益低、劳动力短缺、难以发展规模农业等问题,我们以推进‘社村’合作破题,以田入股的形式加入到‘社村’合作运营公司共同复耕撂荒地,让小田变大田、散户变股东。村民不仅能获得土地租金,还能通过参与耕种用工增加收入,村集体也能通过股份分红获得收益,实现了多方共赢。”鹤山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吕达权说,鹤山市供销社已累计流转整合1200多亩土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
在复耕复种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关键支撑。鹤山市供销社依托省农科院等专业力量,成立农耕服务队,从种苗、技术、管理等环节推行科学种植。“我们还新建了新供销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集稻谷烘干、收储、加工以及农产品冷冻储存于一体,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吕达权说。
今年春耕,“广东第一田”核心区内,广东供销天禾台山育秧中心将水稻育秧场景从室外搬到室内,从人们熟悉的地上搬到“空中”,实现了育秧培苗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我们是江门首家智能化育秧工厂,育秧周期缩短7至10天,一个育秧季里还可以育多轮秧,降低倒春寒等天气带来的风险,切实保障农户利益。”江门天禾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江门天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供销社社有企业。智能化育秧工厂是该公司推进“社村”合作的最新探索。“近年来,我们一直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与村委会合作分红,将整村约8成以上耕地统一打包签约,这相较传统的托管服务生产,能够集中时段、集中片区进行作业,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上有着明显优势。这样一来,企业有效率,村集体有分成,农户有优惠,一举三得,是‘社村’合作的有力体现。”江门天禾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化育秧工厂的示范效应,能够撬动更多整村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客户”。
实践中,江门天禾挖掘村里的能人、老干部等担任托管员,依靠村集体协助宣传、巡查田间地头和收集农户意见,不断扩大托管员队伍和整村服务面积。“目前,我们已经储备约70个托管员,整村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示范村也有约30个。据我们统计,农户单季增收约175元,每亩增产约40公斤。”江门天禾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点评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黎少华:
江门“社村”合作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不久前,我深入江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江门在“社村”合作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让我感受深刻。江门的“社村”合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改革创新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具体而言,江门的“社村”合作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链整合、联农带农等方面效果突出,让政府、企业、乡村等各方面力量紧密结合,打通了“育、耕、种、管、收、烘、储、加、销”等全产业链环节,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生产效率低、流通损耗大、销售不畅等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了供销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供销系统的联动发展,是江门“社村”合作的一大亮点。江门充分发挥省市县镇四级供销社的联动作用,以及天润、天业等省级社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出资入股、业务合作等方式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合作体系。
为推动“社村”合作高质量发展,我建议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持续完善投入分配机制,争取更多涉农资金、项目投入“社村”合作领域,动态优化“基础分红+绩效奖励”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作示范村创建形成辐射带动。顺应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推广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形成本地特色品牌。优化人员“选育管用”机制,吸引更多有干劲有闯劲有带富能力的青年人才加入“社村”工作,夯实基层人才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江门的实践证明,“社村”合作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我们接下来会持续关注江门“社村”合作发展,将其作为典型,提炼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并及时向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