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节,是恩平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无论是在国内其他城市,还是在远隔万里的大洋彼岸,每年清明节前后,在外打拼的恩平人总会千方百计赶回家乡。在恩平人心里,清明节,是心头化不开的浓浓乡愁,是割舍不断的血脉之根,是魂牵梦绕的那山那水,也是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
文/图 胡伟杰 吴健争 周晓营
A
恩平人的乡愁
是割舍不断的血脉之根
作为著名侨乡,恩平市有侨胞68万人,分布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在外生活打拼的华侨华人来说,不管距离多远,他们永远记得自己是恩平儿女,他们的根,在这片恩州大地上。
回乡祭祖,对于纽约恩平商会会长梁焕平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仪式。出国闯荡19年的他,几乎每年都回来恩平祭祖,每次回来,他都近乡情怯。“故乡的变化让人既陌生又亲切,担心找不到记忆中的老屋、祠堂或祖坟,也担心乡音已改、故人难寻。”今年3月,梁焕平再次跨越13000多公里回到熟悉的故乡,当车窗外的风景逐渐变得熟悉,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恍惚感突然涌上心头。
到祖先墓地上坟时,梁焕平亲手清理祖坟旁的杂草,家族的故事也慢慢变得具体——那些从前只在长辈口中听说的名字,如今成了墓碑上真实的刻痕。“大家或许不熟悉习俗,但在长辈的指导下焚香跪拜时,会突然意识到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连结。许多华侨会在此刻哽咽,尤其是带着下一代同行时,更感受到传承的重量。”梁焕平表示,年纪越大,越能真切理解父辈坚持回乡祭祖的执念。“侨胞之间常有‘带一把故乡土,治异乡水土不服’的老话,许多人会在祖坟前默默许愿‘下次带孩子们再来’,但心里也清楚,每一次告别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回乡祭祖对梁焕平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充电”、一场抚慰乡愁的治愈之旅。“那些香火缭绕的仪式、方言写就的族谱、坟前絮絮叨叨的家常话,成了我们确认‘我从哪里来’的重要方式。这份情感,往往在离开故土后,反而愈发清晰。”梁焕平告诉记者,在美国,他和妻子、孩子还是用恩平话交流,为的就是让下一代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根在恩平。
回乡祭祖,对于这些恩平游子来说,既是一场抚慰乡愁的心灵治愈之旅,也是一场振奋人心的惊喜之旅。“这几年,恩平的建设是越来越好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更现代化、更漂亮,道路也四通八达,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建成后,我们回家越来越方便了。”从香港回乡祭祖的岑沛源感慨地说。
B
恩平人的乡愁
是魂牵梦绕的那山那水
家乡的变化,恩平游子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百千万工程”如火如荼推进的当下,在恩平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一批批恩平游子们毅然投身家乡的建设大潮,将心中萦绕的故土情怀,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化作建设家乡的磅礴力量。
恩平市东成镇锦平村的杰出乡亲梁发雄便是其中之一。梁发雄6岁赴广州读书,13岁辗转香港学习、谋生,从餐厅清洁工到建筑工地工人,他凭借坚韧与胆识创立自己的工程公司,承接了香港地铁、机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然而,无论事业如何腾飞,他的目光始终未离开恩平的山山水水。“以前每次回乡,看到村里的泥巴路、破旧的篮球场,我的心里总不是滋味。”梁发雄说。
2023年,在母亲七十大寿之际,他选择回到恩平乡下摆酒席,并捐资启动“乡村美化计划”。塘坦焕新、道路硬化、篮球场翻修、路灯点亮……短短数月,锦平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梁伯感慨:“发雄不仅修了路,更修了大家的心。”
2024年,梁发雄以个人名义为“6·30恩平慈善晚会”捐款24万元,支持恩平慈善事业发展。同年,在恩平市委统战部、团恩平市委、恩平市侨联的协助下,他联系香港青年团体,组织50多位香港青年学生赴五邑大学、恩平开展研学交流,让两地青年共话发展。“家乡的进步需要新鲜血液,我希望年轻人能看到恩平的潜力。”梁发雄说。
梁发雄对家乡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一笔笔捐款上。他密切关注恩平营商环境,寻找有意向的项目,并就优化营商环境多次向恩平市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他笑称:“我现在是‘两地跑’,香港谈项目,恩平谋发展。家乡沃土可不能浪费了!”
如今的恩平,交通路网纵横交错,工业园区拔地而起,文旅项目如火如荼。看着快速发展的城市以及乡村发生的变化,梁发雄感慨:“以前总说‘走出去’才是本事,现在,我觉得‘走回来’更有意义。”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家乡那畔行。梁发雄用奋斗诠释了游子情深,更以实干证明:乡愁,从来不是遥远的怀念,而是脚下热土上最生动的实践。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恩平人正携手绘制一幅山清水秀、产业兴旺、人文荟萃的壮美画卷——这里,是永远值得奔赴的故乡。
梁发雄的故事,是无数恩平游子的缩影。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外出乡亲正将乡愁转化为行动。他们修的是路,点亮的是灯,凝聚的是人心。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恩平籍港澳同胞、华侨华人积极在家乡投资兴业、捐资办学,捐赠金额10亿多元,李长、吴年乐、陈进财、刘森波、方寿林等一批热心港澳同胞人均捐款金额超千万元。
C
恩平人的乡愁
是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
味道是记忆的钥匙。当恩平烧饼、簕菜鲫鱼汤、濑粉等熟悉的味道刺激着味蕾时,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过往便如潮水般涌来。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就是恩平人乡愁最具体的体现。
4月6日是清明节假期最后一天,当天晚上8时,恩平市大田镇朗底片区的乡村道路上依然车流涌动、人声鼎沸,行山回程的车辆排起了长龙,沿路的烧饼摊档前挤满了人。
作为恩平人传统祭祀食品,恩平烧饼是恩平人关于清明节最深刻的味道记忆。“就是这个味道,馋了很久了!”烧饼摊档前,从湖南回来祭祖的梁先生吃着刚出炉的冰肉烧饼,一脸满足,“小时候都是跟着长辈去祭祖的时候才能吃到烧饼,现在平时也能买到,也可以让他们邮寄,但还是现场刚出炉的最香!”他表示。
恩平烧饼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是恩平民俗文化中较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清明节前后,在恩平城乡热闹的街头,总能见到制作售卖恩平烧饼的摊档,新鲜出炉的烧饼飘出阵阵香味。
“这几天是恩平烧饼卖得最好的时候,我已经连续3个通宵做烧饼了。”大田镇福塘村光记烧饼的老板梁健伟说。他告诉记者,他们家是村里最早做恩平烧饼的店家之一,近年来,随着恩平烧饼的名气渐涨,恩平烧饼逐渐从祭祀用品向特色小吃转变,成为恩平独具特色的美食名片,吸引各地食客前来品尝,自家的生意也愈发红火,从原来只在清明节售卖烧饼,变成全年售卖。周边村民也纷纷加入到烧饼制作售卖的大潮中,村里的烧饼摊档从原来的两三家变成现在的二三十家,延绵数公里。
梁健伟告诉记者,近些年,慕名而来品尝恩平烧饼的外地人越来越多,现在,不少恩平人还把恩平烧饼作为手信送给亲戚朋友,“湖南、广州、中山,我们店里的顾客各个地方的都有,昨天还有一个恩平顾客专门预订了75公斤烧饼,说要送给同事”。
记者发现,为了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如今,各个恩平烧饼摊档都专门订做了礼品盒,让顾客送礼的时候更体面,烧饼口味也从原来的叉烧、芝麻、冰肉、肉松、豆沙等几种传统口味,发展到现在的簕菜、辣木、紫薯、金桔、榴莲、奶油烧饼等数十种不同口味。
恩平烧饼,不仅延续着恩平人的节日记忆,也逐渐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新钥匙。
清明节前后,不仅烧饼飘香,也是吃簕菜的最好时节,恩平人总少不了一席“簕菜宴”:炸簕菜炒虾仁、簕菜烧鸡酥香、簕菜椰汁糕……每一道菜都是游子归家的仪式感体现。
簕菜,学名白簕,是恩平山野间独有的野菜。据《恩平县志》记载,早在百年前,当地百姓便将其作为祛湿解毒的良药食用,更以“春食簕菜胜补药”的民谚代代相传。古时,簕菜是贫苦人家的“救命菜”;如今,这种原本生长在荒野中的野菜“走上”餐桌后,成为刻在恩平人基因里的乡愁密码。
“簕菜有刺,菜茎扎手,以前种植簕菜有防盗功能,但现在却是我们最喜欢的时令菜,煮汤后苦中带甜,喝一口就像回到老屋的灶台边。”尝到久违的家乡味道,年过五旬的侨胞胡伯感慨地说。
恩平人将簕菜的“苦”化作千般滋味。传统食法中,簕菜鲫鱼汤最负盛名:绿白的汤底、青翠的菜叶,薄荷清香与鱼鲜交织,初尝微苦,细品回甘。而簕菜茶则以非遗工艺传承至今——经采摘、杀青、揉捻、焙干等多道工序,苦涩褪去,唯留草木芬芳,成为游子们行李箱中的“乡愁特产”。
新时代的恩平人更让簕菜“破圈”。簕菜奶茶的甘醇、簕菜啤酒的诱人、簕菜月饼的酥香、簕菜烧饼的软糯,让山野菜化身“百变精灵”。
近期,央视《三餐四季》节目录制中,撒贝宁被簕菜的“反差萌”征服,吃出诸多“表情包”。“近段时间以来,我们餐厅最热销的菜品无疑是簕菜。”恩平市簕菜文化创意园负责人李劲新说,每年清明节,都会有不少侨胞回乡专门吃簕菜,或订购簕菜茶,茶香跨越重洋,慰藉思乡之情。
曾经的簕菜“长在深山无人识”,如今已成恩平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政府搭台、科研助力,串联起“合作社+农户+企业”的产业链,簕菜年产值突破1亿元。恩平市簕菜文化创意园里,游客采茶制饼、体验农耕,旧日撂荒地变身文旅热土;侨胞投资的“米仓小筑”民宿,更以簕菜宴为招牌,让乡愁转化为发展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