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梁晓敏 通讯员/梁柳婵) 为进一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月4日,恩平市博物馆特别策划“清明到博物馆‘挖宝’ 恩平文物+烧饼的古今对话”主题活动,吸引30多名中学生参加。
在“宋褐釉塔型顶陶盖罐”展柜前,恩平市博物馆宣教老师生动讲述“一器一故事”,引导青少年触摸历史温度。这件出土于恩平市沙湖镇的国家级文物,揭示了恩平先民早在千年前就已推行火葬。在场学生纷纷感叹:“原来清明祭扫的仪式里,早有尊重生命、绿色环保的理念传承。”
“恩平烧饼制作技艺”复原场景前,恩平市博物馆宣教老师讲述历史故事,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源自明朝、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恩平烧饼。从明朝私塾先生的助学义举,到清朝放牛娃衣锦还乡时以烧饼祭拜恩人,再到革命者的密令信物;从“望山派饼”的祭祀传统,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美食名片,再到在首届全国烧饼文化节上荣获“最佳风味特色金奖”,这块小小的烧饼已是恩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在互动环节,恩平市博物馆特别设置“文物与烧饼的时空对话”主题讲解,通过对比展示宋代的火葬文明与现代烧饼的饮食文化,生动诠释恩平人“变与不变”的智慧。参加活动的学生代表表示:“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从丧葬习俗到饮食文化,恩平的传统文化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
此次活动通过“文物+非遗”的创新模式,将清明习俗中的慎终追远与非遗美食的烟火气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恩平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探索“节日+文物”活化路径,让传统节日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