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是一台四轴无人机,采用了碳纤维材质,保证机身质量的同时,控制了重量,这台无人机除了能完成常规的飞行、摄像、摄影任务外,还能完成产品挑拣运输、农业喷洒、应急搜救等情景任务。”4月7日早上,在江门市技师学院荷塘校区,该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方光耀向记者介绍起“江技通翔号”无人机,造出这台无人机的,不是大疆、极飞等知名厂商,而是该学院无人机应用专业的一群师生,这一天,是该无人机完成首轮试飞和调试的日子。
近两年来,我市低空经济发展迅猛,市场对无人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江门市技师学院看准机遇,在2023年正式开设无人机应用专业。去年9月,该专业迎来首批45名学生。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该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尝试、突破瓶颈,创新教学成果,历时7个月完成研制、试飞和调试的“江技通翔号”无人机正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该无人机成功被企业看上,4月8日,校企双方达成框架协议,明确企业将对“江技通翔号”进行投资量产,并在日后推出市场。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初衷 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注意!起飞阶段必须缓慢操作摇杆,关注无人机的姿态与飞行状态,确保平稳上升,还要密切观察周边环境,严防与障碍物发生碰撞。”4月7日,记者来到江门市技师学院户外无人机试飞基地,看到同学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操作遥控器,放飞无人机。
在基地,只见无人机在同学们的精准操控下缓缓升起,自由翱翔于广阔的蓝天。无人机以地面上的锥筒、吊圈等为参照物,按照指定的路线飞行,不断调整角度、高度。“对于学生而言,能在学习中使用自己参与研制的无人机,具有特别意义,如今他们学习的投入度越来越高。”方光耀介绍,相比一年多以前,如今无人机应用专业无论是教学设施设备和产教融合体系都实现了全面升级,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专业开办前,江门市技师学院通过对低空经济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确立了“具备无人机装配调试、飞行操控、行业应用、检测维护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启动后,该专业围绕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精准发力,如成功培养两位“90后”青年教师成为CAAC无人机执照的专业教师,同时引入2名企业CAAC无人机教员;与恒里能源科技、海南低空文旅科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低空智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然而,在探索过程中,专业教师们始终觉得人才培养发力点的精准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大家都明白,我们要培养的是无人机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不只是会操控无人机的人才,经过磋商,我们决定再一次走出舒适区,和学生们共同研制一款高质量的多功能无人机,倒逼学生们在研制的过程中,从内到外,从硬件到软件,全方面系统了解无人机的构造,真正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谈及研制无人机的初衷,方光耀如是说。最终,无人机应用专业组建了一支由4名教师和12名学生组成的“无人机研制小分队”。
过程 走出舒适区,不断突破瓶颈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师生们还是发现自己低估了困难。“第一次组装电机时,我连螺丝的正反都分不清,更别说调试飞控了,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江门市技师学院无人机应用专业学生卢炼明回忆道。
除了学生,教师们也同样存在技术短板。“团队里的几位教师都是其他专业出身,例如我是模具专业出身,在零部件装配等方面比较擅长,有的是电工电子专业出身,在线路安装、调试等方面比较擅长。在研制无人机的初期,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带领学生把无人机的硬件部分造了出来。”江门市技师学院无人应用专业教师谢俊文告诉记者,最让大家感到束手无策的是无人机的参数调试部分。
谢俊文表示:“这台无人机的定位是多功能,而每一个功能的使用都涉及精准的参数调试,难度很大,本质上是因为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系统级工程的动态平衡,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反复验证,这一切并不在师生们的‘技能包’里。”
面对技术瓶颈,师生们没有选择“闭门造车”,而是决定进一步借助企业的专业力量,与广东通翔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开展项目合作。“经过磋商,企业派出优秀骨干驻校指导师生团队,为师生们带来专业的空气动力学、电子电路、编程控制等课程,补齐短板,助力我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方光耀说。
“那段时间,我们白天上课,晚上学习编程技术,周末跟着企业导师学习如何调节参数。”江门市技师学院无人机应用专业学生凌国江说,“有时候调参数调到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又继续试飞。”
“我们不是简单拼装一台无人机,而是真正理解了每个功能背后的技术逻辑。”江门市技师学院无人机应用专业学生莫振华自豪地说,“比如农业喷洒,我们要考虑雾化粒径、风速影响、航线规划,这些都是在企业导师指导下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1月,“江技通翔号”(试飞版)无人机成功面世。4月7日,结束为期几个月的试飞和调试,推出正式版。“这台无人机轴距550mm,最大抗风等级达6级,图传距离达10km,能在-20℃至50℃的环境下工作……”介绍起“江技通翔号”无人机,谢俊文滔滔不绝。
成果 “通翔”公司将投资,量产后推向市场
广东通翔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君鸣对学生们的表现颇为惊讶:“他们可能在理论知识方面存在短板,但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韧性非常强。比如调试飞控时,这些孩子不会依赖教科书,会采用拆机实测的方式完成,用看似最‘土’,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谈及决定针对“江技通翔号”进行投资量产的原因,李君鸣表示:“在制造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师生们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体现出良好的产品化思维,在保证整体质量的基础上,在功能的设计上,充分考量用户的方便性。该无人机还集合了测绘、农业、巡检、航拍四大功能模块,场景可自主切换,而且在制造成本方面控制得比较好,是符合基层用户实际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相信未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李君鸣透露:“接下来,企业计划进行第一阶段投资,委托江门市技师学院无人机应用专业量产首批30台‘江技通翔号’无人机,通过审批等各项流程后,推出市面,把师生们的技术成果推向市场,让更多用户直接感受江门技师教育的进步。”
通过本次项目实践,师生们完成了从“操作者”到“创造者”的蜕变。“这是学院产教融合方面的又一项新突破,我们证明了技校生不仅能‘飞’无人机,还能‘造’无人机。”江门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戟说,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无人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让“江技通翔号”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