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侨都文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果园变“游园” 采摘游正当时
江门渐成“网红”研学地
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将恢复门票收费机制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4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独特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江门渐成“网红”研学地

学生在长廊生态园开展研学活动。
佛山学子到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开展研学活动。

    从百年侨批里的家国情怀到陈皮里的现代农业密码,从赤坎华侨古镇的骑楼建筑密码到小鸟天堂的生态课堂,江门这座“中国侨都”正以独特的文化基因与产业优势,掀起研学游的热浪。

    研学作为寓教于游的教育新形态,已成为当代学生连接知识与实践的桥梁。如何在研学热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热门研学目的地,打造研学超级IP,对人文底蕴资源丰厚的江门来说,无疑是推动文旅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江门文旅市场迎来春季研学热

    游走在具有岭南传统建筑特色的古圩,听流水潺潺,看船来船往,在咏春会馆感受非遗咏春的魅力,体验习武之趣;在鱼菜共生基地认识各种农作物,体验采摘有机果蔬,当一天快乐的“乡野农夫”;坐水陆两栖飞鱼火车环游童梦村,坐超级彩虹滑道,投喂萌宠……

    3月底,来自佛山一所小学数百人的研学团来到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在这里感受自由流淌的水乡生活,体验水乡研学的乐趣。

    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运营总监何波敏介绍,自3月以来,已接待2000多人次的中小学生研学团队,多来自江门、广州、佛山等地。结合学生的研学需求,该旅游区目前开设四大类研学项目,包括非遗(古法造纸、咏春拳、扎染等)、手工(蓝晒板印、种子贴画等)、红色研学(“粮食运输战”“过草地”等)、拓展(鱼蔬共生知识、小青柑知识、合力建塔等)。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会小鸟天堂也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魅力,成为研学热门之地。3月31日,新会小鸟天堂同样迎来数百人的研学团队。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600余名师生开启为期两天一夜的岭南文化研学之旅,首站就来到了新会小鸟天堂。“哇,这片树林栖息着好多白鹭。”……在小鸟天堂,学生们实地领略“一棵榕树独木成林,树上栖鸟千万只”的奇特自然景观。

    今年3月以来,位于江海区的长廊生态园十分热闹。数万名学子踏入长廊生态园开展研学活动。长廊生态园内有众多适合学生研学游玩的地方:奇幻森林里,以森林为主题,可以让小朋友在自然环境中接触众多的植物研学主题内容;在萌宠长廊,仿佛瞬间被拽入了一个充满奇幻与生机的动物王国。在这里,学生不仅能近距离接触动物,还能深入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与趣味冷知识,收获满满。

    ​“我们是做‘真’研学,通过多样化的研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游中学,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相关的知识。”长廊生态园总经理陈瑶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景区已接待超5万人次研学学生,课程体系结合课标、地域文化、自然资源,设计多样化的研学课程,包含自然科普、农耕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醒狮研学、礼乐龙舟研学等特色项目)、生命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体适能训练与拓展等多个主题板块,专注于为学生群体提供高质量的研学体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正在推动醒狮夏令营、龙舟研学夏令营、AI创作夏令营等,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研学需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较于传统教育,研学更强调“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打破教室的界限,将学习场景延伸至更为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记者走访了解到,3月以来,江门文旅市场迎来春季研学热,赤坎华侨古镇、新会小鸟天堂、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长廊生态园、大沙里·欢茶谷等景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研学学子。

    侨都特色、多元资源与区位优势是亮点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打造广东“网红”研学目的地靠什么?

    我们不妨从选择到江门研学的学校负责人视角中一探究竟。

    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初二A级级组长忽新兴表示,选择到江门研学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江门离东莞车程约1个半小时,交通比较便捷;另一方面,江门是中国侨都,有独特的人文历史。

    由此,不难看出,江门凭借得天独厚的研学资源、多元融合的文化底蕴以及便捷的地理位置,为打造广东“网红”研学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而言,江门打造广东“网红”研学目的地——

    一看文化独特性。“江门拥有独一无二的华侨文化资源,这在粤港澳大湾区里是独一份的。”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荣彪表示,从历史厚度来看,祖籍江门的海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有530多万人,侨批档案更入选了世界记忆遗产;从物质载体来看,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赤坎华侨古镇、台山洋楼等建筑群是华侨奋斗史的实体见证。从名人效应来看,梁启超故居、冯如航空文化基地等十分了得,可打造“家国情怀”“科技创新”特色IP。

    江门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陈文飞表示,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华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除澳门外,大湾区中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存在。江门的华侨文化与本地文化深度结合,为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且极具特色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在研学中深入了解华侨文化的发展脉络。

    二看资源多样性。在陈荣彪看来,江门有着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性,首先是中西合璧的民俗,如骑楼建筑、粤剧侨乡流派,适合开发文化类研学;其次是非遗活化潜力,新会陈皮制作、葵艺、蔡李佛拳等非遗项目,可设计手作体验课程。作为大湾区“后花园”,江门还拥有小鸟天堂、上下川岛等生态资源,可开展自然教育,与广深都市研学形成互补。

    “江门研学资源丰富,优势明显。”陈文飞表示,江门是“天然摄影棚”,拥有丰富的影视资源。如热门影视剧《狂飙》让江门走进了大众视野,这些影视资源为研学活动增添了新的亮点,可以开发出与影视相关的特色研学课程,如影视拍摄地探秘、影视文化解读等,让学生在感受江门独特魅力的同时,了解影视制作的过程和文化内涵。同时,江门还是广东的“菜篮子”,农作物和物产丰富多样,这为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

    近年来,我市研学游有关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建设日渐完善,研学旅行产品研发和设计不断优化。截至目前,我市已有45个江门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其中有40个江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包括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等7个广东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拥有5个江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三看地理便利性。在陈文飞看来,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的便利为江门研学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进一步加强江门与广东东西部城市的联系,江门迎来“大桥经济”窗口期、黄金期。

    可以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格局中,江门凭借诸多独特优势,在研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大湾区研学市场的一颗耀眼新星。

    可围绕“侨”文化和“世遗”两大IP做文章

    今年1月,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2024年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发现,中国研学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且更加趋于理性,市场需求是推动研学旅游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重在地化、内容为王、多业竞合、新派研学是研学旅游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放眼全国,一些省市开始推出研学品牌,研学市场区域品牌特征显著增强。例如,山东省推出“见识齐鲁”研学旅游品牌,海南省推出“行走天涯研学海南”研学旅游IP,河南省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等。

    那么,江门应如何突破同质化竞争,打造独特的研学IP,吸引全国各地学子到江门研学呢?

    受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江门可围绕“侨”文化做文章。

    陈文飞表示,相比其他城市,江门具备两大核心IP。其一为“侨”文化IP,其二为“世遗”IP。江门作为侨乡,“侨”文化底蕴深厚。从华侨历史到华侨文化在江门的具体表现,如碉楼、骑楼等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江门应抓住这些核心IP,打造独属于自己的独特研学游品牌。

    陈荣彪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他表示,江门可构建核心IP体系。具体来看,一方面,注重顶层IP设计。以符号化形象打造“侨小江”IP形象,如头戴碉楼帽、手持侨批的卡通人物,贯穿所有研学场景。以故事化进行叙事,以“一封侨批的百年之旅”为主线,串联华侨出海、奋斗、返乡等故事场景。另一方面,细分IP矩阵。设置主题IP,如“世界碉楼探秘者”“陈皮小匠人”“启超少年班”等覆盖不同兴趣群体。设计活动IP,如年度品牌活动“侨都研学节”等,包含华侨历史戏剧节、国际青年创客营等。

    陈荣彪还提到,江门应该注重差异化课程开发。深度沉浸式课程,比如情景剧研学的开发,如在赤坎古镇实景演出华侨家族史,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与剧情推理;创意侨乡创客挑战,模拟设计跨境商品、制定侨乡振兴等华侨创业场景方案,对接真实企业资源;科技赋能体验。可以建立数字侨批馆,通过AR技术让侨批“动起来”,学生可虚拟体验写信、寄送、跨国汇款全过程。

    “此外,江门还可以强化‘侨’文化标签。”陈荣彪建议,在主题线路上,江门可结合本地资源设计“一镇一IP”线路,如台山“海丝侨路”、恩平“航空侨梦”、新会“红色蔡李佛”等。还可以将废弃侨宅改造为研学营地,保留建筑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功能。同时,加强影视文创的联动,与《狂飙》剧组合作开发“强哥商战研学”,融入侨乡商帮历史解读。

    “总的说来,江门需以‘侨’为魂,通过IP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情感共鸣点,以科技、课程、运营三重创新打破同质化,促使江门成为大湾区研学市场的文化地标。”陈荣彪如是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