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开平系列活动“侨都茶香·魅力大沙”开平市大沙镇2025年春茶开采暨茶文旅融合优游线路推介会上,主办方为大沙镇“双培双带、茶乡先锋”党建品牌典型人物、大沙镇“双培双带、茶乡先锋”党建品牌实践基地颁奖。
近年来,大沙镇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开展“茶乡先锋”工程,通过“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机制,着力培养“双带”人才:一方面将基层党员培养成产业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将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发展为党员。据统计,该镇已成功培育16名党员成为茶叶、皇帝柑等特色产业的致富带头人,同时,将22名种植能手吸纳进党组织,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双培双带”聚合力 荒山变成茶山
江门市天露仙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茶香四溢。“我自己也想不到种茶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梁小汕是一名退伍军人,2011年,他在大沙镇成立江门市天露仙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当时看到乡亲们种的茶卖不出去,很多地荒着,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一名党员,我觉得有责任带领大家闯出一条致富路。”梁小汕回忆说。
创业之初,梁小汕面临重重困难:村民零散种植,缺乏统一标准;茶叶品质虽好,但没有品牌背书;销路不畅,好茶卖不出好价钱。针对这些问题,梁小汕在大沙镇党委支持下,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当地零散的茶叶种植资源集中起来,带动茶叶种植超133.33公顷(2000多亩)。
“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种茶叶、卖茶叶。要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党员的身份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梁小汕说,“想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可不容易,这时候党员身份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党员是带头人’,这个理大家都懂,都信服。”
“为了更好地凝聚力量、推动发展,我们在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并开展‘双培双带’。”梁小汕介绍,一方面,公司精心培训党员,让他们成为茶叶种植的技术能手和经营管理的骨干力量,在田间地头和市场上大展身手;另一方面,积极从种植大户中选拔优秀分子,将他们吸纳进党员队伍,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如今,党员们就像一面面旗帜,带领乡亲们在茶叶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现在,我们的茶叶种植有了标准,销售有了渠道,品质和效益都提升了。”大沙镇岗坪村茶农梁志豪欣喜地说:“更让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如今,岗坪村往昔那片荒芜的山坡已然换了新颜。层层叠叠的茶园如碧波荡漾,茶农们身着布衣,头戴草帽,穿梭于翠绿的茶树间,采摘着一片片嫩绿的茶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梁小汕的故事,是大沙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我们实施‘双培双带’和‘茶乡先锋’工程,就是要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党员带头人,通过他们,示范带动村民发展茶产业,让大家增收致富。”大沙镇党委副书记关家沛说。目前,岗坪村从事茶产业的村民有65户120多人,茶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月收入超3000元。
“双培双带”金钥匙
打开茶乡致富门
走进大沙镇岭露红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茶园,一片片茶树青翠欲滴,茶农们正忙着采摘春茶。“现在我们的茶叶不愁销路,价格也比以前稳定多了。”村民梁伯笑着说。这一变化,离不开合作社负责人梁惠贤的带领。
2013年,大学毕业的梁惠贤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岗坪村投身茶产业。大学就读食品加工技术与营销专业的梁惠贤从标准化种植入手,带领社员改良种植技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并申请生态茶园认证。
梁惠贤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一方面,邀请安徽非遗制茶传承人现场教学,提升社员加工技艺;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标准和销售渠道,合作社的茶叶品质显著提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逐步拓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这个‘双培双带’真是金钥匙。”梁惠贤说。
“通过‘双培双带’,既壮大了产业,又富了村民口袋。”返乡青年梁瑞欣谈起家乡变化时深有体会。2019年,大学毕业的她回到大沙里欢茶谷就业。“当时的大沙镇,基础设施落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如今,景区日均用工近百人,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端稳‘旅游饭碗’。”梁瑞欣的讲述中满是欣喜。
放眼今日的大沙,万亩茶园层峦叠翠,崭新的柏油路蜿蜒入村,昔日的偏远山乡已变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小镇。梁瑞欣笑言:“家乡发展好了,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当年最年轻的我,现在都成‘前辈’了。”梁瑞欣话语间洋溢着对家乡巨变的自豪。
目前,大沙镇共有工商登记注册茶企28家,成立茶叶种植合作社12个,涉农散户100多户,带动涉茶从业人员3000多人,茶叶种植面积从以往的6.67公顷(100亩)增加到全镇茶树种植超2333.33公顷(35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