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究
用好信息技术 赋能书法教学
探究AI赋能作文教学
让数学教学“活泼”起来
润德于细 育人为本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4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信息技术 赋能书法教学

    江门是岭南文化名城,重视和推广书法教育,是江门文化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在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下,书法教育既要守护笔墨间的文脉传承,更需在新时代构建创新范式。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传统书法教学应主动深化两个改革:一方面,应突出在地性,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其融入教学内容,让书法教育更具地域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应强化技术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为书法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在地性与技术性的有机结合,让书法教育在文化寻根与技术赋能的双重维度中焕发新生。

    新会平山小学 黎彩檀

    将本地文化融入书法教学

    五邑地区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历代均有书法名家辈出。明代大儒陈白沙创茅龙笔书法,以圭峰山硬黄茅草制笔,其《慈元庙碑》苍劲奇崛,开创岭南书风,影响全国书坛;梁启超家书墨迹中刚柔相济的笔法,映照出维新志士的家国情怀;胡根天年轻时曾留学海外,兼修油画、国画,其书法作品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特显侨乡开放包容气质。

    同时,五邑地区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碑刻、墨迹等珍贵书法文物。例如,新会圭峰山的摩崖石刻,记录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的书法佳作,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从篆书到行草,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5万件侨批档案,不仅是海外华侨与国内家人联系的重要载体,更是反映侨乡书法历史底蕴的生动教材。

    这些资源在书法教学中具有三重价值:技法层面,茅龙笔的特殊表现力可训练学生驾驭不同工具的能力;文化层面,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手稿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美育层面,侨批书法中的中西合璧章法布局,体现了文明互鉴的智慧。本地书法名篇、历史遗迹蕴含着高尚的品德、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是智慧结晶的凝聚。当学生在临摹陈白沙的“得志行道”四字时,领略的不仅是600年前的笔墨,还有五邑先贤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因此,将本地文化融入书法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学习生态

    建设教育强市,需要技术赋能。信息技术可以改进和创新传统课堂教学,为书法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书法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可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和数字化展示,解构陈白沙《种蓖麻诗卷》的笔势走向,通过放大10倍的电子摹本,学生可清晰观察到茅龙笔“枯润相生”的独特笔触和书法风格;在欣赏陈白沙茅龙书法的课堂中,DeepSeek等AI工具能帮助老师快速找到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等书法名家的同字异构,学生可在直观对比中感受书法艺术创造之美。

    在教学互动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实现对梁启超《临曹全碑》等名作的临摹创作,把握其书法结构和章法。学生也可通过实时投影或在线展示的方式,进行相互观摩和评价;通过5G全息投影,江门学子甚至可与香港、澳门的学子同步临摹《白沙先生手札》,两地教师不出校门即可实时点评,开创跨区域书法教研新模式。

    在课外自学环节,教师可安排在线学习任务,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多种形式的课外拓展,如筛选和推荐一些关于江门五邑书法文化的在线课程,增进学生对本地书法历史特点的了解;邀请本地书法名家在线授课,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书法大师,拓宽书法视野;举办线上书法展览,展示江门本地书法家的作品和学生优秀作品,让书法艺术走进生活。总之,坚持把在地性与技术性融入书法课堂,书法教学必将更加富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时代书法教学不仅要注重技艺的传授,更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新学习生态。当信息技术与“侨乡书韵”深度融合,陈白沙的茅龙笔“遇见”数字画笔,梁启超的碑帖跃然“屏”上,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对传统的重新阐释。每个提笔书写的瞬间,都会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节点。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