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瑞亨榜上有名。长达44年的茅龙笔制作经验积累,从青葱少年到花甲匠人,张瑞亨用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将一束圭峰山上的茅草,化作承载中华文脉的“神笔”,书写了一段非遗传承的传奇篇章。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简家琳
缘起
小众藏笔激起传承使命
1962年,张瑞亨出生于新会的一个文化世家。幼时,他在家中经营的文玩店中耳濡目染,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家中翻找出了一支破旧的茅龙笔,因其独特的外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只觉得这支笔与众不同,写出的字格外粗犷,有力量感。”张瑞亨回忆道。
这支与众不同的笔,正是明代大儒陈白沙以圭峰山茅草创制的“白沙茅龙笔”,被誉为“岭南第一碑”的《慈元庙碑》便是由茅龙笔写成。
用茅龙笔写出来的字,笔势若腾蛟起凤,刚劲有力,笔画硬朗,飞白生动,一度引领了当时的书法风尚。茅龙笔自问世以来,历经演化,至清末民初变得更加精美,并形成了茅龙笔文化的体系。20世纪初,新会笔市兴旺,店铺林立,现在的新会惠民路曾被人们称为“笔街”。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茅龙笔的制作技艺几近失传。
转折发生在1978年。新会工艺美术厂重启茅龙笔制作项目,当时17岁的张瑞亨加入团队,负责笔头的雕刻工序。然而,好景不长,因市场冷遇,工厂仅三年便被迫转型,张瑞亨所在的团队也解散了。面对困境,张瑞亨没有放弃制笔的技艺,他毅然选择坚守——白天做工维持生计,夜晚则在家中小院内研究制笔技艺、修习书画,并把自己制作的茅龙笔推荐给书画艺术家和书法爱好者。“我们家里收藏了一些茅龙笔,我就把笔拆了做研究,经过不断调整,恢复制作技艺。”张瑞亨说。
“茅龙笔不仅是工具,更是陈白沙先生留给江门的精神遗产。”经过44年的积累,张瑞亨能够熟练地制作短锋排笔、长锋排笔等多种类型的笔,掌握整个制笔工艺,而且在选草、泡草、砸草、刮青削草、削锋、笔芯及笔杆雕刻制作方面有独特法门。
终于,2008年,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瑞亨是其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名字终与这项非遗技艺紧紧相连。
创新
让非遗技艺焕发活力
“非遗传承最怕两件事:一成不变的固守和失去灵魂的改良。”张瑞亨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四十余载传承之路的核心哲学。
在冈州画院,张瑞亨的茅龙笔工坊“茅龙轩”里,陈列着见证技艺演变的各式茅龙笔及书画作品:有保留着明代形制、笔锋粗粝如剑的传统茅龙笔,也有融合葵骨纤维、笔杆雕刻精美的改良茅龙笔;有长达十米、绘出新会风光的《十里柑花图》,也有精致可爱、映照本土美食的小品画。这些跨越时空的作品,透露着自然质朴,记录着一位匠人对“守正创新”的深刻诠释。
张瑞亨的创新始于对材料的革命性突破。传统茅龙笔制作需历经“三浸三晒”——将茅草在圭峰山泉中浸泡百日,再经铁锤反复捶打以分离纤维。这种古法虽能保留茅草的天然质感,但制成的毛笔易散锋、寿命短。为了提升茅龙笔的耐用性,张瑞亨踏遍圭峰山十二峰,寻觅最佳茅草,试验了上百种植物纤维,创新性地在制作茅龙笔的过程中加入葵骨,使其笔锋既蓄墨又不失野性。
大幅提升茅龙笔性能的同时,张瑞亨发现,茅龙笔在国画中也有很好的效果,于是大胆拓宽茅龙笔的使用范围,开发茅龙笔绘画作品。“茅龙笔的呈现效果软硬兼具,笔锋富于变化,能一笔多锋。它的线条效果、所产生的刀刻效果和‘屋漏痕’的效果,能够有效提升岭南画派的表现力。”张瑞亨介绍道。
同时,张瑞亨深知传统技艺的存续不能仅靠情怀,必须与现代审美需求共振。他在茅龙笔的形制上下功夫,将笔头剪下,套入木雕笔身和玉雕笔身,创新推出木雕笔杆系列、玉雕笔杆系列产品。笔头笔杆分开制作的设计,既保证了茅龙笔的使用效果,又大大提升茅龙笔的美观性,提高了其收藏价值。
“未来,我还打算结合现代AI、VR技术等,让茅龙笔与数字艺术融合发展,创造出更多如动态壁纸、虚拟书画等紧跟时代潮流的作品。”张瑞亨表示。
如今,包括茅龙笔制作技艺、茅龙笔书法、茅龙笔国画等在内的茅龙笔文化,在以张瑞亨为代表的传承人的不断创新中焕发光彩,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认知和喜爱。
传承
以茅龙笔书写时代新篇
“我希望让更多人学会使用茅龙笔,更好地推广茅龙笔制作技艺。”谈及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和目标时,张瑞亨脱口而出。
近年来,越来越多作品以茅龙笔为工具,表达对侨乡文化的深厚情结。眼下,这支以茅草为魂的毛笔,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开展茅龙笔文化讲学、设计周边文创产品、研究新式书画技法……张瑞亨正不断努力,让茅龙笔这件传统工艺美术工具,在当下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焕发新生机。
然而,尽管茅龙笔声名渐起,张瑞亨仍面临挑战:手工制笔耗时耗力,年轻人难以坚持;进行市场推广时,需平衡商业化与技艺纯粹性。
“现在,愿意花时间学手艺、用茅龙笔的人不多。”张瑞亨坦言,要掌握茅龙笔制作技艺,需要数年的潜心研究,他自己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才得到制笔、用笔的一些感悟。“这门手艺不赚钱,真正想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太少了。”张瑞亨说。
为了有效普及茅龙笔制作技艺,张瑞亨编写了《茅龙笔十八道工序图解》《茅龙神韵——白沙茅龙笔传承与发展》等,并积极与旅游文化、本土产业对接,推动开发茅龙笔的经济价值,反哺技艺传承。
在今年3月陈皮古道举办的柑花主题活动中,便有茅龙笔的身影——张瑞亨现场挥毫创作,与多名画家、游客一起,用茅龙笔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十米长的“十里柑花香”长卷。“这是白沙茅龙笔与新会陈皮的完美融合,更是共同推动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起点。”张瑞亨欣喜地表示,“活动现场,很多亲子家庭、外地游客对茅龙笔感到好奇,还有不少人问哪里能学茅龙笔绘画。”
“茅龙笔文化的发展前景很好,可以链接的范围很广。”说这句话的时候,张瑞亨正在茅龙轩中绘制一幅小品画——画上栩栩如生的三角梅、葵扇、新会柑与他手中的茅龙笔相映成趣。“除了本地风物,我还在开发电影《哪吒》茅龙笔小品画呢。”张瑞亨创作步履不停,他手中的茅龙笔,也正以更鲜活的方式,续写着中华文明的传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