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台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6天成交93套商品房
抢抓政策机遇 全力扩大内需
打造“沿海粮仓” 端稳“中国饭碗”
侨乡魅力吸引八方游客
携手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4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山推进耐盐碱水稻试验
打造“沿海粮仓” 端稳“中国饭碗”

试验基地在开展盐碱地改造、耐盐碱水稻试验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4月4日,CCTV-3《多情的土地》栏目聚焦位于台山市北陡镇沙头冲村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通过研究员讲述改变脚下土地的故事,展示正在台山大地推进的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记者昨日获悉,位于北陡镇的耐盐碱水稻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嘉敏

    通讯员 北陡宣

    技术攻坚 良种适配 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台山海岸线绵长,滩涂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受海水倒灌影响,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度高,不适宜常规水稻种植。为解决这一难题,2020年,广东德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北陡镇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承担国家级耐盐碱水稻育种研究课题,用于新品种培育、筛选、示范。

    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颜育民介绍,“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作为筛选试验田,种植了几十个品种“海水稻”,每个品种只有几十株,只能人工插秧,田里还要设置保护箱,保证试验品种生长环境一致,这样才能筛选出优质品种。

    2022年11月22日,相关专家对试验基地的示范试验进行验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玉烛表示,试验很成功,耐盐碱水稻品种百亩平均亩产有了很大增长,为我国广袤的沿海滩涂盐碱地种植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悉,试验基地成立以来,已连续4年承担国家南方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完成2.3万份育种材料筛选任务,协助选育出“广红3号”“菁两优3261”等多个耐盐碱水稻品种,现已陆续应用于盐碱撂荒地,为扩大粮食生产提供了经验。

    北陡镇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携手科研力量攻克盐碱地耕作技术瓶颈,目前已在2.3万份育种材料中筛选、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广红3号”“爽两优138”等耐盐碱水稻品种。其中,“爽两优138”在含盐量0.6%的土壤环境下通过专家现场验收,平均亩产6181.5公斤/公顷(412.1公斤/亩),创百亩盐碱地连片种植高产纪录。

    扩大规模 增收致富

    盐碱地绘就“新画卷”

    以撂荒地整治为契机,北陡镇鼓励农业公司和大耕户参与撂荒地复耕,广东德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动承包23.46公顷(351.9亩)撂荒地,并成功改造成为耐盐碱水稻试验田。截至目前,“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占地面积100公顷(1500亩),其中核心科研试验区2公顷(30亩)、大田试验区20公顷(300亩)、生产性示范区78公顷(1170亩);同时,高标准打造耐盐碱水稻育种示范基地和优质丝苗米繁育示范基地,占地面积分别为13.33公顷(200亩)和10公顷(150亩),是全江门市面积最大的耐盐碱水稻种植示范基地。

    试验基地在开展盐碱地改造、耐盐碱水稻试验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实现田地生产托管面积达866.67公顷(1.3万亩),帮助农民种稻亩产增收300元。

    此外,试验基地强化科技赋能,打造产业全链。一方面,多方统筹引进新型现代化农机设备,示范推广水稻育秧机插技术,利用无人机进行施肥施药作业;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修缮排灌沟渠、机耕路,改善农业生产用水条件,逐步摆脱“靠天”吃饭困境。另一方面,坚持“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利用耐盐碱水稻营养价值高的优点,试种性能稳定、抗倒伏、产量高的彩色保健功能丝苗米水稻新品种,通过科学种植、有效改良,提升土地效益,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让更多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据悉,我国沿海滩涂盐碱地面积近233.33万公顷(3500万亩),培育和推广耐盐碱水稻品种是开发利用沿海滩涂盐碱地,扩充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保障耕地面积最为有效的途径,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台山耐盐碱水稻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效,无疑为我国粮食安全增添了有力保障。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