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怀念外婆的“鸡屎藤饼”
与树为邻
一座城的文化根系与美学枝蔓
山的那边
田埂上的春
《古镇春色》 乐哥 摄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4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城的文化根系与美学枝蔓
——读《美文中的台山》

    麦秀芳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曾说:“记忆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过去的创造性重构。”细看《美文中的台山》所辑,历代文人用文字记录,织就了台山文化的斑斓图谱。

    《美文中的台山》一书由中共台山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于2025年3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已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此书结集而编,分五篇章,涵括奋斗足迹篇、纪实叙事篇、思乡游踪篇、咏物抒怀篇、精选古文篇”,立体式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库。

    《美文中的台山》探寻了台山独特的地理禀赋与商埠基因,为其文化的根熔铸了海陆双生的文明肌理。

    其一,海洋文明:从“海上丝绸之路”到现代开放。在李季的《惊鸿一瞥常思念 最是难忘台山行》中这样写道:“自宋代以来,上川岛就已经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西方的航海家们格外关注,多有提及……”作者以宋代上川岛为切入点,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物理载体,为当代文化认同提供了海洋视角的补充,暗示了台山文化不同于纯粹的内陆农耕文明,而是带有开放、流动的特质。

    台山人敢闯敢拼的秉性和山容海纳的胸襟,成就了现代开放的侨乡新格局。这里既有雷仲予在《侨乡台山的新变化》中展现台山从昔日的“三尾”之地(即“水尾、路尾、电尾”)变成如今的“三头”之地的嬗变历程;也有黄伟华在《海上明珠》中所呈现“东方夏威夷”风貌;还有江冰在《昔日华侨农场,今天东南亚风情村》所展示的海宴镇五丰村、南丰村两条“东南亚风情村”生活场景……它们塑造了台山文化既传统又现代、既本土又世界的独特性。

    其二,侨乡:离散与回归的永恒叙事。在历史上,由于苛政、兵燹、饥馑叠加碾压,台山先民在故土求生无门,唯有远托异国。这些侨乡子民在绝境中开凿生路,在归途中延续血脉。他们的故事,在《美文中的台山》中奔涌如浪,如江冰在《“天下第一侨乡”台山:骑楼街区,美食名片,老屋民宿,乡村振兴落在实处》中记录陈宜禧60岁返乡筑铁路的壮举——这位华侨领袖以14年光阴,在故土铺就中国首条民营铁路,铁轨之下,是赤子热血的奔涌。

    离散的根系,终将长成归航的帆樯。雷洁琼在《访问华侨家乡台山县》中见证侨胞捐建的学堂、医院拔地而起;陈晓星的《情满桑梓话台山》铺陈了伍舜德在县城台城建设综合性文化城的序幕;等等。故台山人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改革开放10年来旅外乡亲为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概括为4句话:“胸怀神州地,心系故乡情,捐资五亿元(港元),投资五千万(美金)。”这些,均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台山人敦本务实、锐意进取、不忘根本的精神脉络。

    其三,红色基因:海洋浪潮下的精神灯塔。《美文中的台山》映照了深植于侨乡儿女内心的家国情怀。从李云扬的《李云扬和伍乃茵同志谈台山县立中学读书会的诞生》、雷石榆的《追思烈士林基路》《回忆在母校“台中”学习的日子》等篇章中可追寻到台山红色革命的轨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何干之、林基路、李云扬、伍乃茵、黄新波、李凌、李嘉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台山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洪流,追求革命真理。他们或远渡重洋,求索新知;或扎根乡土,播撒革命的火种;或血洒疆场,捍卫信仰;或奔赴延安,淬炼理想。他们以热血铸就风雷激荡的红色史诗,以生命谱写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

    其四,美学枝蔓:文学艺术中的台山映像。如果说文化根系是台山的灵魂,那么文学则是它的美学枝蔓。

    《美文中的台山》所勾勒的山水诗韵,是铺展在文学笔触下的自然长卷。它是吴迪安眼中的“万类出浴,山河锦绣”;它是老南笔下的“海天相接,缥缈神秘”;它是黄伟华勾勒的“海浪滔滔,群鸥腾飞”……这些风格迥异的胜景,既展现了台山气象万千的生态景观,又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图景。

    《美文中的台山》所涵摄的碉楼与骑楼,成为侨乡的文化符号。从张国雄在《台山近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中并置的建筑所蕴含的中西文化元素中,彰显了台山人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多极互补融合智慧。

    《美文中的台山》所跃动的独特台山方言,被称为“小世界语”。如刘荒田在《乡音里的乡愁》中,记录下唐人街杂货店里,一位母亲耐心教儿子用台山话念“腐乳”的温馨场景——那温软的语调里,震颤着台山族群的集体记忆。

    《美文中的台山》所承载的多样饮食书写,是镌刻在味觉里的文化基因。台山物华天宝,从山肴野蔌到时鲜土产,无不蕴藏着自然的厚赐,为独特饮食文化提供了天然素材,孕育出以鸡爪芋头、川岛虾酱与黄鳝饭为代表的风味谱系。

    在文化自信建设的新时代语境下,《美文中的台山》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过去,更在于它提供了台山文化这种“须根系分枝”般的生长模式,在全球化与在地性的张力之间,实现守正创新。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