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市民、游客三三两两坐在潭江岸边,他们或拿着手机拍照,或手捧咖啡闲聊……近日,记者探访水口镇新美村潭江左岸发现,当地商户巧用江景与金山大桥夜景,打造集观光、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桥下咖啡营地”,昔日江畔荒地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流连。
近年来,开平市以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为契机,积极推动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发展,走出一条“治水兴城、活水富民”的绿色发展新路。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署名除外)
治水兴城
“水经济”格局初现
优质的水资源是发展水经济的基础。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开平市1656平方公里土地上密布43条河流,潭江、镇海水两大主干流串联起总长570公里的水网,年均径流量达20.24亿立方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河道淤积、水质波动、生态退化等问题曾制约当地发展。
近年来,开平市以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为契机,打出治水“组合拳”——累计投入3.57亿元,清淤疏浚河道75.79公里,整治岸坡40.57公里,建成生态护岸28.6公里;镇海水流域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大沙河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白鹭种群数量较治理前增长3倍;在塘口镇泥海河畔,64口池塘和6.9公里沟渠经过系统整治,淤积的水道重焕新颜,变成风景优美的绿美碧带;赤坎古镇内河通过生态框护岸改造,重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侨乡水韵。
“我们以‘一脉四带六节点’布局串联7个镇,把每条河流打造成安全行洪廊道、生态景观廊道和产业发展廊道。”开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赤坎镇三门里村是“一脉四带六节点”的一个重要节点,开平市通过实施清淤疏浚三门里渠、整治岸坡、修建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措施,当地河流水系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此外,开平市将碧道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等工作相结合,着力推进潭江百合至赤坎,潭江三埠、潭江水口以及苍江长沙、大沙、塘口六段约42公里的碧道建设。
如今,开平市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初现。
活水富民
“水经济”成效明显
“这条‘鱼王’拍出35万元!”去年底,第三届大沙河水库捕鱼节火爆“出圈”,大沙镇大塘面村将水库鱼打造成绿色品牌,卖出超15万公斤生态鱼,更通过“鱼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捕鱼节活动期间共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带动周边乡村餐饮、交通、民宿等行业增收超50万元。
大沙镇大塘面村的美丽蝶变是开平市“治水兴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沙镇全力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建设,巩固提升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大沙山水茶乡全域农旅发展”水经济项目建设成效。这个曾因水库移民搬迁形成的“空心村”,如今依托9.9公里的环库碧道和优美的大沙河水库,在四季更迭中书写“点水成金”的故事。
水经济的“化学反应”不止于此。
夜幕降临,金山大桥下的“桥下咖啡营地”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2023年,营地主理人周铨兴决定盘下这片面积5000平方米的河滩地,将桥、水、景等元素融入消费场景。“咖啡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必须找到差异化路径。”他把空间划分为室内咖啡厅、临水露营区、亲子游园区等多元功能区,开业首日便吸引超万人次打卡,如今周末稳定接待2000余名顾客。大众点评网友“快乐时光玩具店”评价这里:“环境很好,晚上吹吹风、听听歌,感觉像在度假。”
周铨兴巧妙利用桥下闲置空间和滨水自然景观,打造“轻介入、重体验”的复合业态。在他看来,这种“生态+地标+服务”模式的成功,印证了人们对高品质休闲空间的渴望。“我们卖的不是咖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周铨兴说。
从治水护水到活水用水,开平市正以水为媒,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高效转化。目前,开平市拥有一个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一个县级水经济试点项目,分别为“大沙山水茶乡全域农旅发展项目”“赤坎古镇—塘口‘世遗风韵’休闲旅游项目”,并于今年计划新增、完善5个水经济项目,进一步释放水资源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