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数字赋能 写好文旅新篇章
生态“绿水”变经济“活水”
让年轻一代读懂“绿水青山”
营造全社会惜水护水良好氛围
打造“畅安舒美”公路交通环境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4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学基地探索“农业+教育+旅游”创新路径
让年轻一代读懂“绿水青山”

学生们在基地观察各类植物。

    春日里的开平市嘉颐园研学基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4月13日,广东南方职业学院90余名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走进这一生态课堂,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实践。基地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智慧化管理与创新课程设计,正成为大湾区研学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致力于打造开平农文旅融合发展标杆项目。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跨界融合

    从田园到课堂的自然教育

    当天上午9时30分,学生们在嘉颐园研学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走进科普展示区。其中,在生态林保护区,100多个品种的树木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这里是一个生动的生态课堂。”202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胡海怡一边记录,一边感叹。

    据悉,嘉颐园研学基地占地面积约33.33公顷(500亩),集农业种植、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基地的研学课程设计紧扣农文旅融合主线,如“从种子到餐桌”农耕体验、侨乡饮食文化探秘等主题,将本地资源转化为教育内容。“我们希望通过场景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价值。”基地负责人介绍。

    开平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嘉颐园研学基地的成功实践,为当地“农业+教育+旅游”模式提供了样本,基地吸引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成为研学实践的热门选择,进一步推动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

    生态育人

    在自然中激发创新灵感

    午后,学生们分散在竹林栈道和滨水长廊间进行小组讨论,202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罗跃琳所在团队正在设计“侨乡风味团餐”方案。“‘稻草肉’是用这里原生态种植的稻草、养殖的土猪制作而成,我们计划搭配研学故事包装,提升餐饮附加值。”罗跃琳说。他们午餐时品尝了“稻草肉”这道菜,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还有阵阵稻草清香,大家认为这么美味可口的侨乡农家菜非常值得推广。

    嘉颐园研学基地的生态设计为创意孵化提供了土壤,基地保留了原生林地和多种宝贵树木,建筑兼具侨乡特色与现代美感。“环境本身就是教学资源。”参与小组讨论的学生胡海怡表示,她所在的团队受竹编工艺启发,正在设计开发“非遗手作+环保教育”体验课。

    此外,嘉颐园研学基地的研学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态育人理念。例如,在自然生态课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植物、制作标本等,学习自然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手磨豆浆、野炊、土窑焗鸡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非遗美食传承课程中,学生学习制作年糕、砵仔糕等传统美食,深入了解侨乡饮食文化;在中草药课程中,学生在专家的指导下认识自然生长的中药,了解其成分及功效。

    “基地物种丰富,学生可在原生态的环境中通过导师的引导亲近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月芳表示。

    产学研联动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方案设计环节,学生所在的团队需完成研学课程、营销策划等任务。例如,文旅产品设计团队提出“四季盲盒”的创意,将农产品与节气文化结合;讲解方案团队为生态养殖区编写了“鱼菜对话”的趣味脚本。“学生的视角常常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嘉颐园研学基地负责人说。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江门市乡村振兴和休闲农业促进会秘书长何岩透露,未来,该会将推动嘉颐园研学基地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并纳入“侨都研学”精品线路。

    从传统农场到研学高地,嘉颐园研学基地的转型折射出农文旅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其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也让年轻一代在田野山林中读懂“绿水青山”。随着研学经济的升温,基地的探索将为行业提供一种可复制的模式。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