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开江门高质量发展新天地,强调要坚定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推进“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科技创新强基、产业集群培优、数智技术赋能、区域协调协同、产业开放合作、优质企业引育、质量品牌提升、资源要素保障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八大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要落实好省委提出的“冲出中低端、抢占制高点、致胜新赛道”要求,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接下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以链促群”推动产业提质发展。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抓并举,深入实施“链长制”,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三年突破8000亿元。“链式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开展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重点推动金属制品、家电、造纸、摩托车等优势传统产业通过改造升级实现扩能增量、提质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吸引上下游产业集聚,“链式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力争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超500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超650亿元。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力争在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产业取得突破,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加快智算中心等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自动驾驶、eVTOL等新产业新场景应用,加速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
以“项目为王”推动工业投资连续三年超千亿。强化部门联动,千方百计挖掘增长潜力,持续开展工业投资攻坚行动。推动超500家企业开展技改、450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完成技改投资超400亿元。力促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新引入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力争中创新航投资达百亿元、产值再翻番、二期启动建设。加大大型工业项目招引力度,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构建招商引资新模式,加强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谋划,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工作格局。
以“大小融通”培育优质企业梯队。做好总部企业和骨干企业培育,力促新增1家国家级、7家省级单项冠军,2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力争超百亿元企业有新突破;持续培育提升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产值倍增、利润倍增,从融资、科技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为企业赋能,力争新增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超850家。落实工业企业“小升规”奖补政策,推动超300家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
以“扩容提质”推进产业平台加快建设。纵深推进“园区再造”工程,力争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年度基础设施投资分别超100亿元、50亿元,主平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70个,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推动各县(市、区)锚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建设1—2个园区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加速发展大型产业集聚区先行启动区,重点推动蓬江鹤山片区、江海新会江睦片区连片开发。推动珠西新材料集聚区、鹤山精细化工产业园通过省化工园区复核认定,为扩园创造条件。加快江门国家高新区扩容提质,支持新会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新会大泽与司前、台山大江与水步、开平水口与月山、鹤山共和与址山等八镇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全力推进八镇联动发展,落实“1+3”行动方案(1个行动方案+3个专项方案)和八镇“作战图”,推动工业重镇区域一体化发展,拓展制造业当家舞台。
(翁俊聪,市委党校2025年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信息化与数字产业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