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盐碱地作为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是我国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制定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要“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推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广东第一田”三年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全国种粮示范田。充分挖掘沿海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推广耐盐碱水稻种植,是江门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助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江门南濒南海,海岸线长409.12千米,滩涂资源丰富,但部分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倒灌影响,土壤盐渍化严重,不适宜常规稻种植。据统计,江门现有盐碱地面积3300多公顷,作为全省5个产量“破百万”的产粮大市之一,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在示范推广和发展耐盐碱水稻研究种植方面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江门在推动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优质丝苗米种植、盐碱地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已建成占地面积超100公顷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连续四年承担国家南方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完成2.3万份育种材料筛选任务,累计选育出“广红3号”“菁两优3261”等多个耐盐碱水稻品种;2025年1月,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签订《耐盐碱水稻产业技术服务合作协议》,聚力推动耐盐碱水稻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应用推广。下一步,江门要充分挖掘沿海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进一步盘活万亩沉睡耕地资源,为端牢“中国饭碗”持续贡献江门力量,推动更多盐碱地变成强村富民的“米粮仓”。
“政策+资源”双向发力,打造种植示范基地。综合考虑台山等沿海片区耐盐碱水稻发展的特色优势,集中政策、资金、人力等优势资源和力量,深耕耐盐碱水稻产业发展,优先支持以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为依托,打造华南沿海地区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大力争取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的技术支持,合力推动江门市耐盐碱水稻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链接社会资源,通过与科研单位结对共建、村企合作、政策帮扶等措施,积极承担耐盐碱水稻(海水稻)育种与应用、品种审定区域种植试验及稻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示范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持续强化农业科技、装备等“硬支撑”和科研技术攻坚“软实力”,久久为功推动耐盐碱水稻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步形成华南地区耐盐碱水稻种植标准化样板和江门农业发展新亮点。
“科研+技术”赋能支撑,加快培育成果落地。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密切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合作联系,支持各类专家、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常驻江门,组建以技术研究员、“田专家”、大耕户为主体的本地研究团队,持续攻坚耐盐碱水稻栽培关键技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通过“揭榜制”“赛马制”等方式,引导科研资金合理流入,优化形成“示范基地+专家+种植户”技术推广模式,加快促进耐盐碱水稻培育成果研发与落地。
“企业+农户”示范推广,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健全多元投入长效机制,制定出台耐盐碱水稻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着力完善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知识产权保护、土地流转等相关配套措施,鼓励更多涉农企业进军耐盐碱水稻产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如广东德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涉农企业或农业专业组织按照“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并行思路,紧盯发展前沿,因地制宜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助力农业企业多元发展,紧抓“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契机,将耐盐碱水稻产学研产业与滨海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本地特色农文旅品牌。
“产业+基地”全链发展,集群激活市场潜力。探索建立“谁投资、谁收益”的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实现科研成果向市场生产力转化。据检测,耐盐碱水稻的胚芽富含活性物质,包括脂肪酶抑制剂、IP6、γ—氨基丁酸(GABA)、谷胱甘肽等,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价值,目前电商网站上的价格大约是40元/公斤,已超寻常大米。参照浙江等地“海水稻”发展的富民经验,着力建立种粮产业、龙头企业与种植示范基地三大要素构成的“基地+”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育、繁、推、产、供、销产业集群,聚焦盘活盐碱土地经济,以“基地”公信力打开本地“海水稻”市场潜力,全力为村民群众蹚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新“稻”路。
(马健平,市委党校2025年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台山市北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