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江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深中通道的开通,为江门架起了与深圳紧密连接的桥梁。江门需精准把握这一“黄金机遇”,在湾区发展格局中重新找准定位,积极拥抱深圳、融入湾区,全面提升在大湾区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推动深江两城从单向产业转移迈向供应链产业链深度互动,从产业简单串联升级为城市全方位协同。具体而言,要抢抓机遇重新认识“新江门”,全面对接重新定位“新江门”,实现三大跨越推动建设“新江门”。
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加强与香港、深圳合作,全力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深中通道开通,江门迎来最大的转型机遇,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优质的产业承载空间。面对这一“黄金机遇”,江门需要在湾区区域协同重构过程中找到新定位,乘势而上抢先机,找准江门拥抱深圳、拥抱湾区发展的切入点,全面提升江门在大湾区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推动深江两城从单向产业转移迈向供应链产业链深度互动,从产业简单串联升级为城市全方位协同。
一要抢抓机遇,重新认识“新江门”。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政策链的平齐。深圳正在积极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已经将视野从过去的东莞、惠州转向西岸兄弟城市,主动把中山、江门作为未来的第一梯队合作伙伴。江门应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政策链的平齐。通过营造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营商环境,吸引优质资源加速集聚,全力将江门打造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产业创新的关键承载地,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强化空间支撑,形成“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当前企业布局并非以“距离近”作为唯一考量指标,更倾向于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十年期布局规划。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是江门未来发展大制造产业的优质基础和条件之一。当前,深圳企业迫切需要大空间的产业载体,只有更大空间才能支撑产业集聚发展,而江门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构建配套支撑,摆脱同质化“产业承接竞争”。区域配套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完善程度等是影响江门“相对成本”的关键要素。在集聚深圳科创企业研发部门、中小科创企业总部功能的过程中,在成本相对低的基础上强化城市配套服务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资源合力,是江门摆脱同质化“产业承接竞争”的关键突围思路。
二要全面对接,重新定位“新江门”。
实施对接战略。顺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化重构的挑战和机遇,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向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转型的大势,在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实施全面对接战略,利用深圳强大的经济“势能”,激发出江门的发展“潜能”。借鉴宁波杭州湾新区经验,加大与深圳的合作力度和深度,将银湖湾滨海新区打造成推进深江同城化发展的桥头堡、先行区。在合作基础较好的地区拉高标杆,最终实现从“点状接轨”向“同城化”转变,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多点支撑的深江协同发展新格局。
坚持“四链”融合发展。以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四链对接,抢得湾区两岸融合发展“先手棋”,打响经济跨越发展“翻身仗”,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江门范本”,推动深江同城化互动,共谋共建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东西融合的“1小时经济圈”,把江门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高地,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
三要实现三大跨越,推动建设“新江门”。
城市能级的新跨越。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方向,全面对接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推动江门发展重心东移,重新谋划部署公共服务和产业园区等,聚焦空间对接,把江门打造成深圳与珠江西岸融合发展的主战场。
产业体系的新跨越。全力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工程,以大型产业集聚区东组团主攻深圳江门合作,以平台对接推动江门政策微环境、服务标准的深圳化,以龙头生态的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推动江门产业全面融入深圳,重构江门产业体系,勇当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科创高度的新跨越。全力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程,以深圳龙头企业、大机构为牵引,以专精特新、新型研发机构为合作重心,构建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融合的创新共同体,在深圳布局江门科创苗圃,在江门落位深圳新型研发机构,把江门建设成为深圳科创的试验田,积极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担当作为。
(丁丹,中共江门市委党校科研办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