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凌雪敏
通讯员/关秀洁 杨淑雯
“咚!现在开庭!”随着法槌落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公开课”在碉楼下拉开了帷幕。近日,开平市人民法院赤坎法庭将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的庭审,直接搬到辖区塘口镇碉楼文化遗产“文调楼”门前,以巡回审判的方式,将法律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这起案件的起因是当地村民徐叔将自身承包的鱼塘转包给李某,用于养殖鱼虾,并计划作为休闲垂钓场供游客游玩。合同签订后,李某发现该转包未经发包人村集体同意,且相关部门明确表示涉案鱼塘不能进行水上搭棚,故李某认为其合同目的难以实现,遂要求徐叔返还已预支的承包费。
在庭审现场,宣布法庭纪律、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庭中调解等环节依次进行,整个庭审过程井然有序,让村民“沉浸式”体验庭审现场。
“现在休庭。”经过一系列严谨细致的庭审流程,合议庭在充分听取了原被告双方的意见和诉求后,基于对案件事实的清晰查明,决定休庭进行调解工作。
调解中,承办法官携手当地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对双方展开深入细致的法律阐释与情理疏导,逐步引导他们缩小分歧,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徐叔即刻履行协议,当场退还承包款项,双方握手言和。
趁着庭审余温尚存,合议庭法官马不停蹄地开展“侨庭说法”课堂,以刚刚结束的案件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向群众普及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与优势。同时,法官还结合自身丰富的审判经验,对群众重点关注的土地纠纷、邻里矛盾、民间借贷、赡养老人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
“今天这庭审和普法课听得值!我正计划将从村里承包的土地转包给一个葡萄种植户,弄个葡萄采摘园给游客自摘呢。听完课,我得回去村里问清楚能不能转租,不然就麻烦了!”村民明叔说。
下一步,开平法院赤坎法庭将继续围绕打造侨旅特色“枫桥式人民法庭”,满足“侨旅+农文旅”经济发展之需,主动履职外送司法服务,常态化推进“巡回审判+”机制,把司法服务阵地转移到群众身边,变巡回审判为“行走的普法课堂”,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