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家乡的医院,三天就治好了我20年的顽疾!”日前,住在香港的方伯回乡看病,向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开平二院”)的医生竖起大拇指。这位曾辗转多地求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家乡基层医院解决了困扰他数十年的病痛。
自2020年整体搬迁至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新院区后,开平二院以“空间扩容+技术升级+服务提质”组合拳,不仅让开平西南片区六镇居民“看病不用往外跑”,更成为中山、鹤山、台山、恩平等地群众及港澳乡亲们口口相传的“放心医院”。
文/图 张华炽 余雨晴
环境焕新优化
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走进开平二院门诊大厅,挂号窗口鲜见长队,导医正指导患者用手机扫码预约:“微信绑定就诊卡,在家就能挂号,到院直接刷码就诊,不用再挤挂号窗口了。”开平二院打造“智慧就医”场景——线上预约、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集成挂号、缴费、报告打印,搭配全程导医引导,平均候诊时间较搬迁前缩短40%。
该院急诊区的“急救一体化”模式更是救命“加速器”:设有诊室、抢救区、留观区、输液室等功能区域,实现了从接诊、检查到手术的无缝衔接,为急危重症患者一体化救治创造条件。此外,开平二院还优化院前急救服务流程,通过与120急救中心无缝对接,实现日间3分钟、夜间5分钟快速出车响应。同时,该院强化多科室协同救治,大幅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效率。此外,胸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救治流程优化后,大幅提升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
住院部则变身“温馨病房”:独立卫浴、24小时热水、床头呼叫装置一应俱全,单病房面积较旧院区近乎翻倍。“现在,医院的患者满意度稳定在92%以上,很多香港乡亲回来都说‘家乡医院比以前高级多了’。”开平二院党支部书记甄锦焕笑道。
技术设备升级
打造专科特色
树立基层医院标杆
在放射科,1.5T磁共振正为患者做全身扫描,其搭载的类PET技术能发现实质性脏器早期细小肿瘤。不用打针,实现脑血管显影。“以前靠CT看脑梗死,现在有了MRI(磁共振成像),相当于可以给大脑‘拍高清特写’。”开平二院放射科主任陈伟良表示,借助这台“神器”,医生评估患者脑血管供血是否不足,能发现CT无法显示的急性脑梗死病灶,提前干预脑梗死。“我们还有64排128层螺旋CT,可开展心脏冠脉造影技术和小肠CTE技术,填补开平基层高级别检查技术空白。”他介绍道。
开平二院有多套先进设备组成“硬核矩阵”:泌尿外科的钬激光碎石系统让肾结石清除率达96%,消化内科的奥林巴斯电子胃肠镜实现内镜下内痔微创治疗,骨科依托64排螺旋CT开展的脊柱手术,术后恢复周期快……2024年,该院全年门诊患者12.10万人次,同比增长3.05%,较2020年增长50.2%;三、四级手术630例,同比增长3.95%,微创手术394例,同比增长6.24%,与2020年相比,实现从“零”到可以规模化开展的技术跃升。
方伯今年78岁,曾被腰椎管狭窄症折磨20年,试过针灸、吃药,甚至赴外地手术,均未好转。今年年初,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回到开平二院就诊。开平二院骨科团队联合广州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精准为方伯实施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第三天就出院了,比香港的医院还方便!”方伯的案例,正是开平二院骨科“保守—微创—开放”阶梯化治疗的缩影——已开展的23例高难度脊柱手术优良率达96%。
泌尿外科的钬激光碎石术实现泌尿系结石微创治疗“全覆盖”,内分泌科的胰岛素泵治疗让住院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提升至82%,消化内科的内镜下内痔套扎术让患者告别传统手术的痛苦……“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格局,正吸引越来越多周边患者来到开平二院。
“中开高速通了,中山患者开车过来只要1小时,CT、MRI当天就能出报告,还能在大湾区通用。”甄锦焕的话,道出开平二院颇具区域影响力的秘密。
“以前觉得基层医院设备差、技术弱,现在亲戚都说这里的碎石手术做得又快又好。”来自台山的患者李先生说。为贴近群众,开平二医每年送医下乡、进企业义诊,2024年共开展6场义诊活动,更多市民群众就近享受免费诊疗服务。
无论是就医流程的优化,还是先进设备的引入;无论是特色专科技术的创新,还是惠民义诊服务的开展,开平二院都将“用心”二字贯穿医疗服务全过程,成为基层医疗“强基工程”的生动注脚,让周边群众获得“靠谱医院就在身边”的新体验。“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看好病。”甄锦焕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