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台山的宝贵财富。位于南海之滨的台山,300余头中华白海豚逐浪嬉戏,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洋生态的“活指标”,中华白海豚种群在台山的繁衍生息,是海洋生态向好的见证,更是这座滨海城市以法治之力、科学之策、全民之志守护碧海蓝天的生动实践。
自2018年起,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确定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今年4月20日是第八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今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中华白海豚成为大湾区的生态名片。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台山深知,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关键在于守护其栖息地的完整性。在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这片107.477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中华白海豚世代栖居的家园。近年来,台山市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生态治理,构建起“执法联动+司法护航+科普宣传”的全链条机制,为中华白海豚筑牢海洋生态屏障。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台轩
系统治理护碧水
近年来,中华白海豚频繁造访台山市赤溪镇大襟岛附近海域,这不仅是海洋生态向好的风向标,更是台山执法亮剑、守护碧海蓝天的生动见证。
去年,江门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台山大队(以下简称“海洋执法台山大队”)与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处”)建立保护区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成立联合执勤点,严厉打击保护区海域内的非法用海、非法捕捞等行为。
海洋执法台山大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及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执法检查工作。
2024年,海洋执法台山大队与保护区管理处多次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联合巡查执法行动。重点结合“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休渔期专项执法行动、涉渔“三无船舶”专项整治执法行动等,突出重点,强化海上综合执法,严管保护区内重点海域,全力保障保护区内的海洋生态环境。今年初,双方达成共识,综合运用日常巡逻和专项打击方式,发挥保护区管理处巡航管护、属地海洋综合执法部门执法巡逻和日常监管等作用,决定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联合执法巡查行动,加强保护区日常执法巡查管理工作。今年以来,已开展两次联合执法巡查行动。
赤溪镇也积极行动。通过联合海洋执法台山大队、海警、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该镇大力整治近海水域乱象。目前,已累计打击“三无”船舶逾550艘,清理蚝排19310平方米,有效遏制非法捕捞、违规作业等行为;建设镇级污水处理厂,实现生活污水100%达标排放,从源头上为中华白海豚创造宁静、稳定的栖息空间。
司法护航筑屏障
保护海洋生态,法治是最坚实的铠甲。台山市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为驱动,为中华白海豚撑起司法保护伞。
去年,江门市人民检察院、台山市人民检察院与保护区管理处联合签订《关于建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并在位于台山市赤溪镇的保护区管理处设立中华白海豚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站,推动检察机关与保护区管理处加强沟通交流和协作配合,以高质效公益诉讼守护中华白海豚,维护生物多样性。
针对台山海域面积大,违法用海、非法捕捞时有发生等问题,台山市人民检察院立足法律监督主责主业,研究推进海洋检察共治新模式“澄川”专项行动,成立海洋检察工作室,一体化办理涉海四大检察案件。近年来,该院共办理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涉海案件219件,通过办案依法惩治非法捕捞、走私等犯罪分子109人,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清拆非法占用海域养殖面积逾1333.33公顷(2万亩),清拆非法捕捞设施3000多米,替代性海洋修复增殖放流虾苗近5.5亿尾。例如,在办理林某某等人非法捕捞案件时,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并获得审判机关支持,判令被告人增殖放流斑节对虾54649.55万尾,及时修复包括中华白海豚在内的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有效实现惩治违法犯罪与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双重效果。该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评为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同时,台山市人民检察院坚持部门联动,牵头海洋行政职能部门座谈研讨,推动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近年来,该院分别与海警、海事、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及沿海镇先后联签《关于加强检警协作配合工作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加强台山市海洋治理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台山市涉渔乡镇自用船管理配合协作机制(试行)》等,凝聚海洋治理共识和保护合力。
全民守护谱新篇
保护中华白海豚,是一场需要全民接力的马拉松。台山市以科普宣教为纽带,推动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个公民成为海洋生态的守护者。
校园育苗,播撒蓝色希望。在赤溪镇,中华白海豚科普馆变身“少先队员之家”,学生们通过生态课堂、模型制作、绘画比赛,近距离认识“海上大熊猫”。2024年,“豚聚大湾区 童心绘生态”活动吸引千余名青少年参与,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碧海银豚,生态文明的种子悄然生根。
渔民转型,共筑护海防线。针对传统捕捞群体,台山市强化对涉渔船舶的宣传与管控,引导船舶主自发成为“海洋环境卫士”,自觉减少船舶污水排放、规范船舶停靠,从细微处改善海洋环境。
社会联动,守护蔚蓝家园。例如,赤溪镇积极开展海域岸滩海洋垃圾清理工作,每年组织开展以“不留白色污染 守护碧海蓝天”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持续深化河道治理,2024年累计清淤河道21.77公里,清除淤泥、杂草、垃圾及漂浮物总量约22.3万立方米,满足中华白海豚对优质栖息环境的需求。
制度之智、法治之严、人文之美,书写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台山经验。如今,碧波之上,中华白海豚跃动的身影正是对这座海洋之城的生动礼赞。未来,台山市将继续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让“海上大熊猫”与人类共享碧海蓝天,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