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镇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提高工作质效为企业减负
保障群众安全出行
用音乐架起友谊桥梁
把茶叶变成“年轻人的伴手礼”
大雨来袭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4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水镇金鸡茶场改良生产工艺,加入国潮元素
把茶叶变成“年轻人的伴手礼”

清晨,采茶工在茶山上采摘今年的新茶。

    谷雨初晴,早上6时,双水镇金鸡茶场已经开始忙碌起来。“茶树经过冬季的休眠和春季的生长,新芽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春茶的茶叶品质较高,受到市场欢迎,售价也更高,是茶场的主要收入来源。”金鸡茶场负责人梁惠芳介绍,春茶采摘将持续到4月底,目前已进入采摘末期,茶场正抓紧最后的窗口期加班加点进行生产。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茶山上,60岁的梁姨俯身轻捻茶芽,指尖沾满晨露,身后的茶园里,十余名采茶工的身影若隐若现。“正值谷雨时节,采摘的茶叶被称为‘谷雨茶’或‘二春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茶汤醇厚、回甘持久。”梁惠芳对自家茶的优点如数家珍

    据悉,金鸡茶场始建于1962年。当年,一群满怀热血的知青与当地村民携手,种下了希望的茶苗。如今,这些茶树历经60多年的风雨洗礼,不仅是茶场的宝贵财富,还承载着深厚的知青情怀。梁惠芳介绍,因茶种源自金鸡山且承载知青历史,因此将产出的茶命名为“金鸡红茶”和“知青红”。

    在双水镇土生土长的梁惠芳还回忆道,她小时候曾跟着妈妈来这里摘茶叶。当时,金鸡茶场的茶叶不仅在珠三角地区畅销,在港澳市场也备受青睐。不少海外华侨回乡,都会特意带上几包红茶,将其视为“乡愁信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茶场一度沉寂。

    2020年,梁惠芳承包了金鸡茶场,用心经营,让曾经名盛一时的“金鸡红茶”如同春芽一般重新焕发生机。“以往炒茶,需要通过传统手工工艺烧柴烧煤,温度控制得不够科学,每一批口感都不一样。我们通过引进机械化设备,不断改良生产工艺,让产品的品质更加稳定。”梁惠芳介绍,金鸡茶场除了采摘环节,茶叶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滋滋”的电流声取代了柴火的“噼啪”声,智能化发酵车间内,液晶屏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山脚下的包装车间里,“双水优品”的LOGO与国潮插画赋予“金鸡红茶”更年轻的元素。“我们要把茶叶变成‘年轻人的伴手礼’。”双水镇强村公司负责人梁文安说,今后,将继续借助“新会优品”“双水优品”等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做好“金鸡红茶”品牌推广,输出生态茶场形象。

    “未来,在做好春茶生产之余,我们打算往农文旅方向发展,在夏茶采摘期间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采茶工艺。但是,目前仍存在交通不便以及软硬件条件不足的限制。”梁惠芳坦言。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