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新会陈皮村,有一位操着安徽口音的“霞姐”——任霞。30年前,她从安徽远嫁至此,“别人说外省人做不好陈皮,我偏要证明给他们看!”如今,她创立的“新会霞姐”品牌获得大奖,并亮相央视纪录片《道地陈皮》中。任霞用30年时间诠释了匠心的力量,这不仅是一个本土品牌的崛起,也是江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之一。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从田间到更大舞台的逆袭
18岁那年,任霞从安徽界首嫁到江门新会古井镇。初来乍到,她发现当地陈皮产业“重种植轻加工”,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别人说外省人做不好陈皮,我偏要证明给他们看!”她回忆道。
1997年,任霞开始尝试用自家鸡蛋和陈皮研制皮蛋。“连续三年,每天一大早起床试配方。”她卷起袖子展示粗糙的双手,“为了保留陈皮的香气,我们用传统草木灰腌制,前后调整了200多次。”最终,她独创的“陈皮皮蛋”凭借晶莹溏心和陈皮清香,成为新会区政府机关食堂指定产品,并远销日本、新加坡。
2014年,任霞创立“新会霞姐”品牌,并创立了新会传诚陈皮有限公司,在古井镇建立300亩有机柑园。她坚持“三不原则”: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烘干。“我们用花生麸和蚕沙做肥料,人工除草,虽然成本高,但能保留新会陈皮的地道风味。”任霞介绍道。在制作工艺上,她传承“正三刀”开皮法,每片陈皮都需经过3年以上自然陈化。“每年6月和12月,我们都会把陈皮搬到晒场,晴天晒足3小时,雨天就用风扇吹干。”她指着晒场上的竹匾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看天吃饭’,急不得。”
创业初期,任霞曾遭遇新会柑滞销。“2016年,台风‘海马’摧毁了80%的柑树,损失超百万元。”她咬牙将新会柑采摘后制作成陈皮全部捐赠给当地医院,“与其烂在地里,不如做件善事。”这份坚持最终换来回报。2018年,她的陈皮获得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质量金奖;2020年疫情期间,她与经销商捐赠30万盒陈皮支援抗疫,央视《生活总动员》专题报道其事迹。如今,“新会霞姐”已成为陈皮村最火的旅游名片之一,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其中电商渠道贡献超40%。
通过电商平台打响品牌
2019年,任霞发现传统销售模式受限,决定进军电商。她联合山田设计集团升级品牌形象,推出IP徽章、国潮包装,并在淘宝、抖音开设旗舰店。“我们用‘四断法’教消费者辨别真假陈皮:一看油室,二闻陈香,三摸质地,四尝回甘。”任霞在直播间演示,“现在每天有3000多人看我直播。”她透露,目前抖音账号粉丝已超14万,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多年来,任霞不断拓展产品线,推出“自柑成茗”系列茶品,将新会柑与普洱茶结合;开发陈皮月饼、陈皮花生等零食,年销量超200万盒。“年轻人喜欢方便,我们就把陈皮切丝、磨粉,装进小罐子里。”她拿起一罐陈皮丝说,“现在连奶茶店都来找我们定制陈皮原料。”
在深加工领域,她也正计划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陈皮口服液,针对晕车、肠胃不适等场景,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们希望将陈皮的药用价值进一步开发,让传统食材走向现代健康市场。”
一直以来,任霞深谙文化营销的重要性。她参与央视《道地陈皮》纪录片拍摄,在抖音发布“陈皮制作工艺”短视频,单条播放量超500万。“新会陈皮有800年历史……”她在直播间娓娓道来,“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这片‘黄金’背后的匠心。”
任霞告诉记者,目前的成绩对她来说并不是终点,未来将重点布局三大方向:开发陈皮口服液、陈皮面膜等健康美容产品;在东南亚设立仓储中心,将陈皮纳入“一带一路”健康食品;建立陈皮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陈化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