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书香浸润城乡 推进全民阅读
“批次检验”助企业加速出海
超5万人共享阅读之乐
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农+”书屋点亮侨乡“文化星图”
鹤山将举办首届“任溶溶作文奖”现场写作大赛
提升乡镇青少年科学素养
我市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项目申报指引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4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多元阅读空间 重构乡村文化图景
“农+”书屋点亮侨乡“文化星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在江门五邑大地的阡陌间,“农+”书屋正以创新形态重构乡村文化图景。无论是“无负今日”书房、改造升级的农家书屋,还是农村“粤书吧”、新华“悦读空间”,这些“农+”书屋正以多元形态散落于碉楼旁、稻田边、侨村里,以“一屋一特色”的灵动姿态激活乡村文化基因。从非遗活化空间到侨史研习基地,从农技交流平台到文旅融合载体,“农+”模式正以文化之力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动能。

    “农+”书屋书写侨乡记忆

    在江门五邑大地的肌理中,每一座“农+”书屋都是解码地域文化的基因库。

    新会区睦洲镇石板沙村是西江上的离岸独岛,岛上约有600住户。走进石板沙村,悠长的石板路、整洁的村道、岸边的渔船以及疍家文化装饰的房屋等,构成一幅乡村诗意生活的画卷。走进疍家文化馆二楼,石板沙“粤书吧”就在其中。这座藏身3A级景区的书屋,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成为疍家文化“活态传承站”。

    台山市赤溪镇护岭村农家书屋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书屋,藏书3000余册,村民在此既可静读,亦可挥毫泼墨。“这里不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客家人传承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村民李伯感慨道。

    走进“全国最美农家书屋”江海区英南村南堡书屋,老式收音机循环播放着邓丽君的《甜蜜蜜》,村民捐赠的蝴蝶牌缝纫机成为旧书修补工作台。

    作为这家书屋建设的全程参与者,梁启佐介绍,该书屋展现出英南村三四十年前的风貌,让村民记住乡愁。当地村民喜欢来书屋享受周末时光,一些文艺中青年也慕名前来打卡。

    这些散落乡野的文化基因库,让侨乡的集体乡愁在书声里生根抽芽,于阡陌间铺就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归途。

    “守书人”续写乡村文脉

    穿过蓬江区荷塘镇霞村党群书屋的木质门槛,四壁高耸的书墙瞬间将人引入“时光隧道”。这座诞生于1958年的书屋,由当地退伍军人高永兆自家房屋改造而成。

    “雨季要往书柜夹层塞石灰防潮,台风天得给线装书‘穿’油纸衣。”村民回忆中的高永兆,将退伍安置费化作首批藏书,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间书屋,“那一面泛着历史气息的书墙,都是兆叔(高永兆)亲手包好的,一针一线,弥足珍贵。”

    如今,第四任馆长依然遵循高永兆立下的规矩:每本古籍必用传统浆糊装帧。从田间地头的政策读本到线装古籍,每一册都浸润着“守书人”的体温。

    从霞村出发,驱车40公里,便来到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的党群服务中心。

    这里有一间全国示范农家书屋。老党员钟直均曾在此当了10多年管理员,他保存着几本登记册,详细记录着10多年来每位村民的借书记录。“我是这间书屋第一个管理员。平时村里的小孩子会来看书,村民也在这里看书喝茶。”钟直均说。

    有读者在来苏村这间农家书屋的留言本上写下一句话:“农家书屋是我假期每天都来的地方,每一次阅读分享都非常精彩,收获很大。”这是读者的心声,只有群众愿意来,愿意读书,阅读空间才有生命力。

    如果说传统“守书人”是用岁月守护文脉,新一代文化接力者则开创了更具张力的传承方式。

    在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无负今日”农家书屋正演绎着现代公益的浪漫。这座由市民捐建的书屋,以地图主题为特色,游客可通过“喝咖啡做慈善”活动参与共建,每售出一杯咖啡即向公益基金捐赠1元。2023年,1万余名市民通过“啡尝幸福”项目助力书屋落地,实现了“公益+咖啡+阅读”的创新融合。

    从书屋老馆长手握的浆糊刷到青年创客端起的咖啡杯,从蚕丝修补古籍的细腻到扫码捐书的便捷,侨乡一代代“守书人”以不同姿态诠释着同一种坚守。

    “农+”模式开启新叙事

    “农+”书屋的服务对象远不止村民。

    开平市塘口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由废弃粮仓改造而成,融合文创、茶饮与阅读。游客在此捧书小憩,透过落地窗远眺碉楼群,感受“阅读+文旅”的独特魅力。2024年,该书屋营业额超500万元,全年吸引旅客超150万人次,入选第二批“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

    去年,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纳入江门市委宣传部重点打造的江门“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农家书屋),以其特色设计持续引领阅读新风尚,成为江门通过“无负今日”书房打造,带动升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让城和乡都有“诗和远方”的经典案例。

    近年来,江门打造了110家“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尤其是把农家书屋与乡村旅游景点、民宿相结合,打造时尚的“无负今日”农家书房,让农家书屋有效运营的“难点”变成全民阅读的“亮点”。

    距此半小时车程的昌梅村,冯如故里的航空基因正在书香中苏醒。在这里,一座如飞机展翅般的建筑引人注目,那就是昌梅村侨心书苑。书苑内4000余册书籍涵盖航空科普、华侨历史等主题,游客可在此研读“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史料,村民则通过“富硒水稻种植技术”书籍提升农业技能。随着农文旅深度融合,书苑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到此游赏娱乐,从知识传播到价值转化,驱动昌梅村实现精神富足与产业繁荣的共生共进。

    江门农家书屋的“农+”逻辑,不仅在于文化赋能,更在于推动产村融合。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依托碉楼群与侨资源,引入总投资5000万元的文旅项目,打造集航空文化研学、田园耕读于一体的综合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伟成说:“我们整合闲置碉楼和校舍,让书屋成为游客了解侨乡历史的起点,以及村民创业的孵化器。”

    如今,江门“农家+”书屋正点亮侨乡“文化星图”,让每个踏入其间的人,都能触摸到乡村振兴最生动的脉搏。未来,这片土地上的书香故事,也将在“农+”的无限可能中续写新的篇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