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飞扬青春 “医”路逐光——五四青年21/2025-05-04/A08/58051746297924593.jpg
上一版3  
当好“生命摆渡人”
刀锋上闪耀“青春之光”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5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青年医生以匠心守护光明
刀锋上闪耀“青春之光”

余国伟
孙友杰
刘思敏
朱英俊

    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的青年医生们用手术刀丈量生命的厚度,以显微镜观察光明的温度。他们中,有人在青光眼与白内障的“明暗交界”中寻找精准治疗的密码,有人在干眼症患者的焦虑中探索无创治疗的创新路径,有人在师带徒的传承中书写新生代的成长答卷。这群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医者,以“精准如尺,温润如玉”的匠心,在守护眼健康的战场上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他们用行动证明,青春不仅是年华,更是守护光明的信仰与力量。在2025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他们致敬。

    文/图 傅雅蓉

    余国伟

    用温度 化解患者焦虑

    从初入眼科的默默耕耘,到如今在青光眼和白内障诊疗领域的游刃有余,青光眼白内障科医生余国伟用多年的坚守和付出,诠释着医生的担当与情怀。

    余国伟选择眼科,源于内心对帮助患者重获光明的渴望。早年在处理复杂病例,如碱性烧伤、双烧伤患者时,他主动承担起取羊膜、清洗消毒等烦琐工作,在实践中锻炼了基础技能和临床思维。“患者的开心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余国伟表示,当看到患者术后重见光明时的喜悦,那种成就感让他坚定了在青光眼白内障科深耕的决心。

    余国伟分享了一个病例:一位色素性青光眼患者,来院时视力不足0.1,眼压高达40—50mmHg,行白内障联合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压降至10mmHg,视力提高到0.2。“虽然0.2的视力对于正常人来说不算好,但对患者本人而言,已经是巨大的改善,看到患者重获光明,我们也很满足。”余国伟说。

    在与患者沟通方面,余国伟也有自己的心得。他认为中青年医生既有一定的经验,又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容易获得患者的信任。他与患者沟通时开门见山,真诚相待,让患者感受到他的用心,用耐心的解释化解患者的焦虑和疑惑。在余国伟看来,患者信任医生,才会配合治疗,口碑也是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余国伟深知医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平时,他通过看书、看文献杂志、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医院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也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今,他所在的科室手术量在江门地区名列前茅,他也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生的责任与担当,用仁心仁术守护着患者的光明。

    孙友杰

    在显微手术中 追求0.1mm的精准

    在眼科领域,青光眼和白内障是致盲的主要疾病,而青光眼白内障科医生孙友杰专注于这一细分领域,用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为患者点亮光明。

    青光眼和白内障有着不同的特性。白内障通过手术可立即复明,而青光眼的视神经损伤不可逆。这种“挽救光明”与“守护光明”的双重使命,让孙友杰选择深耕于此。他目睹过青光眼患者因视野逐渐丧失而产生心理焦虑,也见过白内障患者因视力下降导致生活困境。一位青光眼晚期患者每月坚持复诊,只为延缓失明进程,这种对光明的渴望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也更坚定了他在这一领域钻研的决心。

    在孙友杰眼中,青年医生的“工匠精神”在青光眼和白内障诊疗中体现为“精准、创新、传承”。精准是将诊疗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如同对待晶体核分级般细致;创新是积极学习新技术,如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利用新出良好人工晶体为患者提供个性化选择;传承则是在传统术式中寻求突破,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手术时机和术式选择至关重要。“曾经有一位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因眼压控制不佳且白内障成熟来院,我们为他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切开术后,眼压稳定在10—15mmHg,视力也从0.02提高到0.6。”孙友杰表示,术中前房维持器避免虹膜损伤,飞秒激光预撕囊和劈核减少创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谈及未来,孙友杰希望推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理念,推广散光矫正型和多焦点型人工晶体,建立“社区青光眼筛查—转诊”网络,解决青光眼晚期就诊难题。“我们作为青年医生,应当在显微手术中追求0.1mm的精准,也要在患者旁边倾注100%的共情,不负时代使命。”孙友杰说。

    刘思敏

    为干眼症患者 提供更好诊疗服务

    作为一名刚入行两年的综合眼科医生,刘思敏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患者的诊疗中,展现出了青年医生的活力与担当。

    在综合眼科,刘思敏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比如共聚焦显微镜对真菌及阿米巴性角膜炎确诊率高,在干眼症的诊断中,能协助检测螨虫,为干眼症的分型提供诊断依据;OCT血管成像技术能无创、快速地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管结构,对于诊断视网膜血管疾病、黄斑病变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干眼门诊治疗中,热脉动(LiPiFLOW)通过机器直接针对睑板腺进行热敷和按摩,清除阻塞,从病因上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

    初入眼科的刘思敏,在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与科主任的指导下快速成长。从基础检查到手术辅助,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帮助。尤其带教老师凭借扎实专业的功底与高超的教学能力,手把手倾囊相授,为她创造实践机会。刘思敏感慨道:“带教老师如明灯,以专业与耐心指引方向,让我少走许多弯路。”

    在工作中,最让刘思敏有成就感的,是看到患者病情好转后的微笑。一位糖网患者一只眼睛看不见,经过治疗后重见光明,握着她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目前,刘思敏正在协助搭建干眼数据库。她发现,国内干眼症患者众多,但接受治疗的人很少,很多患者对干眼症的危害和治疗方法不了解,沟通起来比较困难。为此,她不断学习,外出参加相关培训,跟着上级医师出诊学习沟通技巧,希望能探索本地化诊疗路径,为干眼症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青春是奋斗的底色,刘思敏用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在综合眼科领域绽放着光芒,为患者的眼健康保驾护航。

    朱英俊

    提升独立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综合眼科医生,朱英俊在师带徒的培养模式下,快速成长,逐渐承担起病房管理和患者诊疗的重任。

    近两年来,朱英俊一直受到师带徒制度的悉心培养。“前三个月的见习阶段,我跟着高年资主治医师学习,观察思考。之后带教老师逐渐放手让我承担主要工作,并在一旁指导。”朱英俊表示,老师的带教内容事无巨细,从医嘱开具、系统操作、病例模板选用,到裂隙灯焦距调节、术前谈话注意事项等,都言传身教。写完病历后,带教老师还会逐个字核对,提出反馈意见,直到没问题才允许提交。这种严格的培养,让他快速掌握了工作技能,提升了独立工作能力。

    后来,在病房管理和患者诊疗中,朱英俊面临着不少挑战。作为青年医生,见到的病例相对较少,而科室病例复杂程度高,偶尔会遇到罕见病例。但他并不畏惧,遇到问题及时收集资料,向科内上级医师和主治医师请教,共同商量治疗方案。上级医师也非常耐心,鼓励他多提问,为他分担风险,让他在实践中不断磨砺。

    科室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朱英俊每天都在不断进步。他利用业余时间翻阅课本、查阅文献,丰富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加深对疾病的理解。

    如今,朱英俊已经可以独立管理病人,进行一些简单的手术操作,如翼状胬肉手术的麻醉和分离。“我知道,作为一名医生,责任重大,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患者的健康。”朱英俊说,他将继续在师带徒的培养下,不断提升诊疗水平,用专业和责任守护患者的眼健康。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