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7版:护以周全 情暖人间——国际护士节特21/2025-05-12/T07/48201746978449400.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基层护士的“二十四小时”
五十载白衣筑梦 护佑生命谱华章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2025 年 5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脚步丈量责任 双手托举希望
基层护士的“二十四小时”

冯嘉颖查看患者的情况。
吴益浩核对药液、为患者调整输液流速。

    清晨,当城市还在沉睡,蓬江区基层医院住院部的走廊里,护理站的灯光已悄然亮起。晨间交接班的低语、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共同奏响了基层护理工作者新一天的序曲。这不是一家医院的个例,在二十四小时的轮转间,基层护理工作者用永不停歇的坚守,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篇章。

    在这里,护士们的角色远超传统认知。他们是行走的“活病历”,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用药和特殊需求牢记于心;是细致的“守护者”,从晨间护理时掖好的被角,到深夜查房时轻缓的脚步,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温度;更是生命的“摆渡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凭借专业与经验,一次次将患者从病痛中拉回。

    面对患者病种复杂、需求繁多的挑战,他们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既要熟练掌握各类护理操作技能,又要具备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既要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又要承担起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的重任。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基层护士,见证他们的“二十四小时”。从晨光熹微到夜幕深沉,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以永不衰减的“高能量”,守护着基层群众的健康防线,成为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尹雅敏

    破晓启程的十二小时

    当微弱的晨光穿过云层,棠下镇卫生院康复科(内科二区)的走廊已响起轻快而坚定的脚步声。

    7点30分,该科主管护师冯嘉颖准时出现在康复科(内科二区),她从护士服口袋里拿出一本边角卷起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患者的最新情况。这是她扎根基层医疗事业12年来,再平常不过却又充满使命感的一天。

    8点整,交班会上此起彼伏的病情汇报声中,她手中的红笔在记录单上标出重点,随后便开启了忙碌的工作模式。基层内科病房患者病情复杂多样,变化频繁,稍有疏忽就可能错过关键治疗时机。冯嘉颖总是早早来到病房,为患者测量血压……

    治疗室的白炽灯下,冯嘉颖化身不知疲倦的陀螺。推着治疗车穿梭在各个病房时,左手攥着医嘱单,右手熟练地配药、扎针,目光如炬地扫过每一瓶液体的流速。面对焦虑的家属,她能在核对药名的间隙,用温和的声音将居家护理技巧编成通俗易懂的口诀,让家属轻松掌握其中的技巧。

    正午12点30分,当食堂飘来饭菜香,内科护士站的灯光依然明亮。冯嘉颖却在逐字逐句完善质控流程,处理护理质量与安全改进问题,以及科室在院、出院病人的质控,并用红笔标出护理流程的瑕疵,写上密密麻麻的批注。

    午后2点,她又转战中医门诊,中医门诊的艾草香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冯嘉颖换上理疗服,立刻切换成另一种工作模式,准备为患者进行穴位贴敷、艾灸等中医特色理疗。诊疗室里,艾草燃烧的清香与中药的独特气味交织,此起彼伏的叫号声、患者的咨询声与理疗仪器的运转声,共同构成了忙碌的交响曲。她手持穴位图,一边耐心向患者解释贴敷穴位的原理,一边精准地将温热的药贴按压在相应位置;施艾灸时,她半跪着调整艾条高度,时刻留意患者的表情,询问感受,确保每一次理疗都安全有效。

    当挂钟的指针指向下午5点,当中医门诊的电子叫号屏熄灭了最后一行数字,冯嘉颖机械式地收拾着器械,扶着酸胀的腰,直起身子,拖着沉重的步伐返回住院部,冯嘉颖的护士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回到住院部,她又立刻投身到护理记录的复查工作中,为夜班护士标记高风险事项,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

    当夜幕笼罩大地,值班室的台灯亮起,她的同事接过交办记录,准备迎接漫漫长夜的挑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冯嘉颖摸着笔记本上被翻卷的边角,望着护士站里年轻同事们忙碌的身影,眼神里充满期待。12年来,她把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护理经验,化作手把手的教导、一场场的案例分享,无声地滋养着每一位护理新人的成长。在她眼中,这支护理团队是扎根在基层医疗土壤里的种子,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生命的新芽。

    挑灯坚守的十二小时

    在暮色笼罩下,时针指向晚上7点45分,荷塘镇卫生院内科的走廊一片静谧,唯有护士站的灯光刺破黑暗。护师吴益浩的身影出现在走廊里,他的护士服口袋里装着快速记录病情的便签本,脚步轻缓却透着坚定。夜间的护理工作,是另一场无声的战役,而他,正是守护患者安眠的“守夜人”。

    夜班伊始,吴益浩第一时间查阅夜间患者的病情记录,目光扫过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他来到病房,在病房里,逐一查看管床病人的状况,在卧床患者身边,轻声询问感受,小心调整被子的边角,确保患者以舒适的姿势入眠;为行动不便的患者翻身、拍背,生怕惊扰了这份难得的宁静。

    这家基层综合医院的内科,即使在深夜也不曾真正平静。呼吸系统疾病的急促喘息、消化系统病症的疼痛呻吟、心血管问题的危急状况交织于此。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护理团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吴益浩和同事们早已达成默契,他们在夜班前反复梳理应急预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最新的护理知识,在有限的条件下,为患者撑起最坚实的守护伞。

    晚上8点30分,输液室的灯光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明亮。吴益浩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核对药液、调整流速,每一个动作都准确无误。他的目光在输液管与患者的脸上来回扫视,密切关注是否有不良反应。处理完输液工作,他又快步走向重症病房,为压疮患者换药时,他屏住呼吸,专注地清理创面、涂抹药膏;为吸氧患者调整流量时,他根据患者的血氧数据反复调试,直到数值稳定。护理文书的书写也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在台灯下,一笔一画地记录着患者的实时情况。

    午夜12点,城市渐入沉睡,护士站的呼叫铃突然尖锐地响起。吴益浩一边联系值班医生,一边冲出去。赶到病房时,一位老年患者因咳嗽剧烈导致呼吸急促。他迅速安抚患者情绪,熟练地调整吸氧流量,同时协助医生进行紧急处理。监测生命体征、记录病情变化,整套流程行云流水。待患者情况稳定后,他仍守在床边观察了许久,确认没有异常,才继续巡查其他病房。寂静的走廊里,他的脚步时而急促时而放缓,仔细聆听着每一个房间里的呼吸声与监护仪的提示声。

    凌晨2点,管道护理工作继续进行。他仔细为患者检查导尿管、胃管等是否通畅,轻轻擦拭接口处,防止感染。有时趁着患者清醒的间隙,他轻声讲解疾病护理要点。

    早上6点,晨光微露,吴益浩再次仔细查看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他与前来接班的护士详细交接,从患者的病情变化到特殊护理需求,每一个细节都认真交代。看着同事点头确认,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而此时,新一天的护士又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患者的健康。

    谈及未来,吴益浩满怀憧憬,希望能深入学习专科护理知识,参加心血管疾病护理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也渴望参与护理管理工作,为提高科室整体护理质量贡献力量。

    从冯嘉颖迎着晨光开启的十二小时,到吴益浩在夜色中坚守的十二小时,两段时光接力成完整的“二十四小时”,基层医院的护士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守护健康。他们的一天,充满“高能量”,虽平凡却伟大,在基层医疗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