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西南部,江门恩平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资源,正悄然崛起为农业版图上的“富硒之城”。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丝苗米、马铃薯、簕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通过科技赋能、政策引领与三产融合,将“硒”元素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周晓营 谭锦波
富硒土壤的“天赋异禀”
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2016年)发布的恩平市土壤硒含量分布图显示,恩平北部的牛江镇、沙湖镇等地土壤硒含量远超世界水平(0.2mg/kg),其中牛江镇的最高值达0.84mg/kg,属于典型的富硒土壤。
2019年,牛江镇被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富硒农业技术专业委员会授予“富硒小镇”称号。该镇依托万亩优质水稻和马铃薯基地,当地已培育出富硒丝苗米、富硒马铃薯等拳头产品,市场售价较普通产品提升不少。
同为富硒地块的沙湖镇则以“象牙香占”丝苗米闻名。象牙香占米粒修长饱满、清香软滑。2017年该米曾获“广东省好大米十大品牌”,沙湖镇获“广东省好大米特色产区”称号。
据了解,大多数普通水稻的硒含量在0.02至0.10mg/kg之间,中等硒土壤产区水稻硒含量通常在0.05至0.20 mg/kg之间。根据恩平市农业农村局送检的多份恩平米检测报告显示,其中2024年12月31日送检的稻谷十九香(EP05-SJ)硒含量为0.094mg/kg,送检的稻谷象牙香占(EP04-XY)硒含量为0.079mg/kg。可见,恩平出产的水稻硒元素含量均高于普遍值。
品牌化是富硒产业升级的关键。近年来,恩平推出“恩情大地”“镇海湾名品”等区域公用商标,并在年货展销会、农博会等平台集中展示富硒产品。通过镇长带货、企业与餐饮集团签订长期订单,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硒”经济大有可为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具,为实现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稳定粮食产量。近年来,恩平市引入“金融+科技+服务”模式,构建全省首个水稻AI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部署6座智能监测站,实时采集温度、湿度、虫害等数据,农户通过“恩小氧AI助手”可一键获取种植建议、灾害预警及线上专家指导。
此外,今年恩平市出台印发《恩平市耕地地力保护十条措施》的通知,以严格执行田长制制度、土壤改良、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减量化肥增效、合理轮作休耕、严控作物种植等十条措施,进一步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从而进一步实现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恩平从传统农耕迈入数字农业新阶段。
“硒”是农业产业值得深挖的产业价值链,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业态融合,并融入“硒”元素,做好康养文章,是一条“潜力股”赛道。
当下江门市正“抢滩”银发经济,而“硒”则是很好的引流突围点。
“富硒”这一发现为恩平打造富硒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可作为恩平发展银发经济的“显眼包”:硒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癌、增强免疫等功效,而富硒农产品则成为健康消费市场的“新宠”。
“从中医角度来说,通过吃富硒的产品确实会对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帮助,现在许多年轻人为了身材,不吃米、不吃粗纤维的食物,反而会引起如肠胃、排便等多种病痛,恩平好山好水,孕育的恩平米、四薯都是很好的农产品,要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之上进行身材管理才会有较好效果。”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中西结合主任医师、内三科主任冼雪梅说。
除了“硒”文章以外,恩平还有可供参考的文旅案例。如恩城街道米仓村以簕菜为核心,打造20公顷(300亩)簕菜文化创意园,集种植、加工、研学、旅游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游客可体验簕菜采摘、品尝簕菜茶与簕菜宴,还能参与“簕菜美食节”“烧饼节”等主题活动,形成了“农业+文化+旅游”的复合收益模式。
着眼未来发展,恩平市正谋划“富硒+”产业融合新路径。一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硒生物强化技术攻关,选育高硒特色品种;另一方面整合温泉疗养、航空文化等优势资源,开发硒主题康养旅游线路,打造大湾区独具特色的富硒产业示范区,让“硒”资源真正转化为富民强市的“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