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吴健争 通讯员/梁俊杰) 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科普教育形式,5月2日,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联合咩咩游自然学院共同策划实施了“七星坑保护区自然科考与蕨类植物探索”自然科学科普主题活动。这是保护区首次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开展自然科学科普的新尝试,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16组亲子家庭在专家指导下,完成了一场跨越亿年的生态探秘之旅。
活动中,参与者首先参观了保护区宣教中心。通过动植物标本、三维生态沙盘互动装置,大家直观了解了保护区的地形地貌、功能分区以及生态特征。宣教中心展厅特别设置了蕨类植物生态分布展区,配以桫椤标本与恐龙复原模型,生动展现了远古植物与现代生态的时空联系。
小朋友们热情高涨,在专业科考队带领下,冒雨沿着2.3公里自然科普径深入桫椤谷,对首次观察到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大叶黑桫椤和桫椤感到相当兴奋,他们还了解了大叶黑桫椤和桫椤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现场微环境监测仪实时显示:沟谷湿度达92%、温度22℃±1.5℃,完美诠释桫椤群落的生境特征。
保护区还安排了丰富的实践环节。工作人员指导大家使用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孢子囊群,通过对比金毛狗蕨、乌毛蕨等蕨类的孢子显微结构,理解蕨类植物“孢子-原叶体-孢子体”的世代交替特征。现场完成了《孢子显微观察记录表》18份。
此外,在植物专家指导下,大家采用“腊叶标本标准化制作五步法”,采集乌毛蕨、肾蕨等常见品种,完成标本压制、生态信息卡制作等,产出教学级标本18套。
此次创新采用“政府资源+专业机构+公众参与”的三方协作模式:保护区提供科研支持与场地保障,自然学院负责课程研发与执行,家庭受众深度参与科学实践。“接下来将建立活动效果评估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知识测试及行为追踪,持续优化科普产品。”保护区工作人员表示,未来,保护区将持续深化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推出特色生态课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自然教育示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