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侨乡温暖湿润,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走进中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二楼展厅,一场名为“根在侨乡·拓扑生长”的艺术设计展览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欣赏。展厅入口处以侨乡特色的碉楼设计为造型主视觉,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年轻学子们围绕在一组名为《漆彩满彻,什装侨韵》的大漆家具作品前,惊叹传统技艺与艺术美学的完美融合;几位老者在一组景观设计前轻轻私语,展望环境改善带来的舒适生活;年轻女孩对绒花工艺饰品爱不释手……这些江门市技师学院传媒设计系学子们的精心之作,不仅是艺术才华的展示,更代表着该校深耕侨乡文化沃土、构建“红色工匠”思政育人体系、营造新时代德育生态的生动缩影与集中检阅。
文/图 王戟 高铁洪 林妙玲
溯源:厚植侨乡沃土的文化根脉
侨乡,从来不是地理名词的简单标注,它是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是跨越山海的文化基因,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五邑地区作为中国侨乡,这份独特的文化积淀,正是江门市技师学院打造特色育人体系取之不尽的源泉。
江门市技师学院党委深谙文化育人的力量,提出“家国情怀铸魂,侨乡文化育人”的德育理念,将深厚的侨乡文化资源,系统性地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该校与中国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平赤坎旧埠旅游等机构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红色工匠”大思政特色课程,让侨乡文脉在课堂上鲜活流淌。思政课老师对此深有感触:“讲一百遍抽象的道理,不如让学生触摸真实的侨批。那泛黄信纸上‘见字如面’的问候,‘汇款养家’的责任,‘心系桑梓’的牵挂,就是直抵人心的家国教育。”
实践:行走的课堂与德育的淬炼
江门市技师学院传媒设计系的学生们始终坚持用脚步去实践、用感受去创作、用作品去检验。他们的课堂早已延伸到广阔的侨乡大地,形成了“寻访—体悟—创作—反哺”的实践闭环。本次毕业季作品展正是数年耕耘、实践淬炼后结出的硕果。它超越了单纯的专业技能展示,成为“红色工匠”精神与侨乡文化在德育实践中交相辉映的结晶,更是通过艺术设计语言精彩呈现的德育答卷。
参观采风,触摸历史的温度。博物馆、历史古迹、非遗展览馆、红色景点等都是他们的行走课堂,在侨批馆泛黄的纸页间感受跨越时空的思念、在历史古迹下感受岁月的变迁。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吴颖欣回忆道:“在司徒美堂故居,听着讲解员讲述司徒美堂如何倾尽家财支持革命,我们小组找到了毕业设计的方向——用动态插画重现华侨支持革命的感人故事。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有了心跳和温度。”
项目驱动,专业服务与文化传承。实践活动绝非走马观花,而是深度融入地方文化传承与社区服务。邑彩设计工作室的师生团队,连续5年开展江门周边的乡村环境美化志愿服务;广告专业的师生,以小鸟天堂等景观为灵感,为企业设计研发了多款装饰台灯;室内设计专业的师生,为新会百年景堂图书馆设计馆史室。这些项目,既是专业技能的真实锤炼场,更是服务地方、传承文化的责任担当。“当看到自己制作的彩绘图案,让乡村装点起来,一种为家乡作贡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是任何课堂都无法替代的。”项目组长王明真兴奋地说。
体系:技工院校德育生态的立体构建
毕业季作品展的璀璨之花,其根基深植于学院精心构筑、日益完善的德育生态体系之中,构建“文化浸润—价值引领—实践淬炼—榜样激励—环境熏陶”多维协同、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思政为魂,体系贯通。江门市技师学院党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以“红色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制定《“红色工匠”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文化自信作为育人核心目标。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牵头,教务、学工、团委、系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协同联动的德育工作委员会,确保思政工作与专业教学、管理服务同向同行、无缝衔接。
价值融入,润物无声。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同时,该校要求所有专业课程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修订教学人培大纲,将侨乡文化、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美学素养等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例如,《艺术鉴赏》课程重点剖析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与工匠精神;《广告策划》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商业传播中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机械制图》课程则强调精准、严谨的“数字工匠”态度。同时,打造《大国工匠与创新精神》《侨乡红色记忆》等一批具有职教特色、地域文化的精品思政选修课。
氛围营造,以文化人。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育人载体,该校设立“技能广场”,陈列展示该校培养的多名国家技能大师手印;在图书馆开辟“红色工匠”主题阅读角。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如“红色工匠大讲堂”“校园技能节”等常年举办,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劳动模范、优秀校友进校园,用鲜活故事传递精神力量。校史教育基地更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讲述学校伴随侨乡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奋斗历程。
知行合一,淬炼担当。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等全面纳入德育评价体系。除侨乡主题采风、社区服务项目外,该校还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设计服务,为周边乡村进行文旅形象设计、农产品包装升级,鼓励学生用专业技能服务侨乡本地建设;积极承办和参与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育匠。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明确责任、砥砺品格。
德技并修,榜样引领。优化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将思想品德、实践表现、文化素养等与专业技能成绩同等权重。设立“红色工匠奖学金”“侨乡文化传承之星”“志愿服务标兵”等荣誉,表彰在德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典型事迹,用身边榜样激励在校生。
展望:根深叶茂 芬芳远播
当侨乡的深情厚谊遇见“红色工匠”的执着追求,江门市技师学院传媒设计系的这场作品展,不只是一次学业成果的集中展示,而是青春对历史的致敬,技艺对精神的承载,技师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嘹亮宣言。
这些作品,如同从侨乡沃土中生长的新枝,汲取着“爱国爱乡、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笃行实干”的侨乡精神养分,浸润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品格,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舒展绽放。
江门市技师学院不断探索德育生态的良性构建,将侨乡文化、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职教血脉。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服务形成协同育人链。这种融合使德育不再悬浮于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学生成长的土壤,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育人生态。侨乡根脉,在年轻一代的创意中焕发生机;红色匠心,在技工教育的沃土里薪火相传。这朵在德育生态中精心培育的绚烂之花,其芬芳必将超越如今的展厅,随着学子们奋斗的足迹绽放在广阔的天地间,历久弥新,芬芳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