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储能智谷企业扎堆入驻、深圳科技园江门园区无人机频繁试飞,“粤B”车牌穿梭往来深江……深中通道通车已满一年,“大桥经济”不仅加速释放产业动能,更悄然重塑着两地人们的生活图景。当物理通道的贯通让“工作在江门,生活在双城”成为现实,江门如何将发展热潮转化为强劲的产业竞争力?答案在于以系统性思维破题,从四个维度发力,让“大桥经济”持续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要织密智慧交通网络,实现从“通道贯通”到“要素畅联”的跨越。“双通道”打通了区域连接的物理通道,但若要实现要素的高效留存,需要在交通网络的智慧化、精细化运营上精耕细作。各产业园区可规划完善与通道入口的快速联络系统,通过智能交通信号优化、物流专线数字化管理,将货物转运时间压缩至最短时间;同步开发覆盖城际通勤、物流跟踪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为东岸往来人员提供预约出行、路线优化等智慧化服务。此外,更具前瞻性的布局在于,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通道—园区—城市”立体接驳体系,实现高附加值产品从研发端到制造端的快速流转;探索优化东岸人才跨城生活服务圈,在园区周边配套建设新型社区,整合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让技术人才实现跨城工作与生活的无缝衔接。
二要培育产业“生态雨林”,推动从“项目集聚”到“生态进化”的质变。产业园区的发展要向全链条生态构建转型。在新兴产业领域,可联合东岸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化中心,配套中试基地、仿真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支持;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基金,对上下游企业的联合研发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协同”的产业集群。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打造“产业大脑”数字化平台,整合区域内企业的产能、技术、订单等数据,实现核心原材料的协同采购与供应链优化;规划建设产业应用场景示范区,联合东岸企业开展技术验证与模式创新,通过真实场景的落地推动产业生态成熟。同时,强化产教融合机制,与本地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推行“理论教学+园区实训”双基地培养模式,定向输送实战型高技能人才。
三要创新跨区协作机制,完成从“地理毗邻”到“制度融合”的突破。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利益共享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产业飞地”开发机制,由两地国资平台共同组建开发主体,实现“东岸负责招商运营、西岸提供空间承载”的市场化协作,同步打通项目审批、人才认定等跨区服务通道。在产业协作层面,可推动建立“东岸研发+西岸转化”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梳理东岸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技术清单,在西岸设立转化专区,对技术落地项目给予专利许可费减免、转化成功奖励等支持,形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长效合作模式。
四要激活侨乡资源势能,实现从“情感纽带”到“产业引擎”的价值重构。作为著名侨乡,江门需将海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可通过海外侨团对接全球华商资源,重点引入新兴产业领域的配套项目;设立侨商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初创期科技型项目,减轻初创期成本压力。在人才引育方面,可发起“侨智回归”计划,在海外创新高地设立联络站,通过举办全球创新大赛、华侨人才交流会等活动,吸引海外科研团队携带技术成果落户;配套建设华侨创新飞地,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园的“拎包入驻”服务,打造“海外研发+江门转化”的跨境创新链条。同时,挖掘侨乡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论坛、文化展会,形成“以侨为桥、以商促产”的发展生态。
从通道通车到经济成势,考验的是一座城市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系统竞争力、主动参与周边城市产业竞合的智慧与担当。当智慧交通实现要素智联、产业园区形成创新生态、跨区合作打破制度壁垒、侨乡资源激活全球网络,江门必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实现经济角色的华丽转身,让“大桥经济”成为创新要素流动的黄金通道、产业生态进化的强力催化剂。詹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