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四个维度发力
让“大桥经济”持续驱动高质量发展
青少年网瘾和抑郁问题
应引起全社会多维度关注
传承侨乡文化之魂
筑牢侨胞精神纽带
从“舌尖”到“心尖”
老人5元吃出幸福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7 月 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少年网瘾和抑郁问题
应引起全社会多维度关注


    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八大召开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关心支持青联和学联工作,为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建功立业创造良好条件。近日,市领导在关工委座谈上也提到,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关系着千万家庭和社会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青少年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青少年网瘾就是其中之一。更为严峻的是,青少年网瘾还与青少年抑郁现象交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双重威胁”。《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短视频使用时间与抑郁风险的关联在青少年群体中是存在的,当短视频使用时间超过4个小时,青少年中存在抑郁风险的比例高达42.1%,这样的数据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江门,青少年网瘾现象也较为普遍。不少青少年对网络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社交成为他们沉迷网络的主要诱因。很多青少年在假期整日与电子设备为伴,足不出户。江门一位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暑假期间,每天从早到晚抱着手机玩游戏、刷视频,吃饭、睡觉都不积极,甚至为此与家长发生了激烈冲突。

    同时,江门青少年抑郁问题也有上升势头。数据显示,近两年,因抑郁问题到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就诊的青少年人数逐年上升,其中不乏因长期沉迷网络而导致抑郁症状加重的案例。有些青少年因为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里,与同学、家人的交流越来越少,性格变得孤僻内向,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面对父母的指责和老师的批评,他们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最终导致患上抑郁症。

    青少年网瘾与抑郁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从心理层面分析,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后,容易逃避到网络世界,寻求慰藉。网络世界带给青少年的即时满足和虚拟成就感,容易使其对现实世界失去兴趣,进而加剧其与现实世界的脱节。这种脱节又进一步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感和无助感增强,为抑郁症的滋生提供土壤。此外,长期沉迷网络还会打乱青少年的生物钟,影响其大脑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直接导致其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进而产生抑郁。

    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至关重要。然而,部分家长对青少年网瘾和抑郁问题存在诸多误区。一些家长因为忙碌,对孩子缺乏陪伴和关心,孩子出现问题后,则采取打骂、没收电子设备等简单粗暴方式处理问题,结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亲子矛盾,使青少年更加依赖网络;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足够重视,只关注其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比如,江门一位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下降后,一味指责孩子不努力学习,却没有发现孩子因长期沉迷网络而产生的抑郁情绪,最终导致孩子离家出走。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应对青少年网瘾和抑郁问题上也面临挑战。一方面,虽然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缺乏针对性,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数量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在发现学生存在网瘾或抑郁倾向时,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沟通技巧,难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

    同时,网络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利益,大量推送娱乐化、低俗化的内容,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一些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平台缺乏有效的青少年防沉迷机制,使得青少年容易沉迷其中。此外,社会上针对青少年网瘾和抑郁问题的专业服务机构较少,且分布不均,这导致不少家庭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帮助。

    解决青少年网瘾和抑郁问题,全社会必须形成合力,多维度共同应对。

    家庭方面,家长必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陪伴,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青少年上网问题上,家长要以身作则,合理规划孩子的上网时间,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减少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

    学校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网瘾和抑郁问题。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比如开展更多社团活动、更多体育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发展空间。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力争在问题出现苗头时及时有效予以解决。

    政府也应加大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督促其落实青少年防沉迷措施。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更多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有需要的家庭和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帮助。

    媒体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对青少年网瘾和抑郁问题防治的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重视程度。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要发挥专业力量优势,积极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并持续开展融媒体心理宣教,联合《江门日报》、江门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继续发挥心理健康科学普及体验馆综合科普教育基地的平台优势,开展心理科普体验活动。笔者了解到,2024年至今,我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总访量近2万通,高危来电近百通,成功挽救了多名存在自杀倾向青少年的生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青少年网瘾和抑郁问题已不再是个别家庭和学校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从多个维度共同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远离网瘾和抑郁的阴霾,茁壮成长。

    叶少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