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高举抗日旗帜,建立抗日人民武装,团结、带领社会各界以及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等一切抗日力量共御外侮、血战到底,把抗日烽火燃遍五邑大地,用热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为展现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本社与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于7月至9月联合推出“江门五邑抗日烽烟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敬请垂注。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此时,五邑地区党组织在大革命失败后因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而停止了活动。但在全国及全省抗日救亡浪潮的激荡下,五邑革命群众,特别是热血青年,面对民族危机,自发奋起,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9月,留日进步青年何干之、朱伯濂等迅即归国返乡,于台山县立中学发起成立“抗日救亡运动委员会”;1932年,进步学生郑锦波等在恩平县立中学等组建“读书会”“体志社”;1935年,开平开侨中学谢永宽、周天行、邓一飞等又创立读书会,取名“红黑社”……在进步学生团体的发动下,抗日救亡运动愈发活跃。
策划:谷江民 谢敏
统筹:傅健 王鼎强 王平强
采写:文/图 黎禹君 黎秀敏 华莹 林育辉
严建广 林婉瑶 麦样欢 李伟杰(除署名外)
日军惨无人道犯下滔天罪行
1938年10月12日,日军登陆大亚湾,21日,广州沦陷,五邑形势危急。面对日军日渐逼近的侵略铁蹄,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广泛发动群众,唤醒农民、工人、学生等一切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人群的民族危亡意识,号召五邑各界人民空前团结起来,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
麻园惨案:日机飞行20多次,投下10枚炸弹
1939年4月22日8时左右,日军因怀疑麻园乡(今属江海区外海街道)有游击队,派6架飞机轰炸麻园。日机来回飞行20多次,投下10枚炸弹并扫射平民,炸弹集中落于麻一村上下片。麻一村崑山林公祠附近聚集大量难民,祖祠门前石柱弹痕累累,墙壁上溅满血肉。麻园坑口(即东山庙和文武庙的交界处,今属麻一村)也有一枚炸弹落下,许多逃难至此的外地人被炸死或被机枪扫射致死。轰炸持续一个半小时,使麻园变成了一片焦土。
三社惨案:700名民众被杀害,531间民房被焚毁
1944年6月24日,台山第三次沦陷。7月1日,日伪军宣传队在台山三八三社乡(今属台山市台城街道)被自卫队处死。4日凌晨2时,日伪军1000余人突袭三社乡,实施血腥屠杀。日军暴行令人发指:强夺婴儿抛起劈杀、桥上斩首乡民取乐、围堵乡民躲避的山坑进行机枪扫射和投弹,致使山谷血流成河。当日上午10时,日军在三社乡30多条村庄点燃100多个火头,整个三社乡顿成火海,躲藏者被烧死,逃出者亦被抛入火堆活焚。此次“三社惨案”造成700名民众被杀害,44人受伤,间接死亡数百人;531间民房、5间祠堂、3所学校、41间商店被焚毁,财产损失高达1.5亿元(国币)。
自1939年3月至1945年日寇投降止,日寇在五邑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轰炸五邑大地、屠杀无辜平民、强奸残杀妇女、掠夺经济资源、强征劳工、使用战争毒剂等。
相关链接
日机袭击新宁铁路
炸沉牛湾渡江铁船
新宁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完全由华侨集资、设计、建造和经营的侨资铁路,其投资大、历程长、建造技术先进、工程质量优质,而“转车盘”和轮渡火车更是中国铁路史上的创举。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多次派遣飞机空袭该铁路沿线各站,使铁路受到严重破坏,对五邑地区的交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记者查阅到1937年10月21日出版的《香港工商日报》以《敌机炸宁阳路续详》为题,对其中较为严重的一次空袭进行了详尽报道:
敌机15日轰炸台山宁阳铁路等处:15日适逢斗山墟期,人多挤拥,上午十时三十分钟,突有敌机6架分为两小队,由东南方飞来,及抵该墟时盘旋低飞,距地仅数丈。趁墟者知其来意非善,纷纷逃避……计在该墟火车站投弹一枚,中货仓后座……在西山市连落二弹……敌机高飞时,见宁路第七次火车停在六村站,即飞向六村车站轰炸。弹落该站行人路,时适火车开行,爆炸车站一小部及火车尾货卡。伤者搭客数人。当时火车司机及车长,为顾全搭客生命计,冒险开行,至冲蒌站,即着各搭客下车,散开避之。移时敌机追踪而至,再向火车轰炸,及开机枪扫射,共落两弹……被炸深五尺余,阔约七尺,其炸弹片飞至四十余丈外。附近华彰友公等号之墙壁被射穿无数小孔。当场被射毙者有伍宏江陈恩邓锡麦某氏伍沃就□(注:因报刊岁月久远,字迹斑驳,遂以方框代替,下同)好,重伤者有邓新及女童三人,另弹则中华仓,全仓被炸毁,幸无伤人。
敌机见炸机车不中,仍尾追不舍……又有敌机六架来袭公益机器厂,均以烟突为投弹目标。共投约十三枚,车中十一枚。车厂车床六七架及旧□之车头车卡等均被敌毁。同时,在台鹤路桥葵园开机枪扫射。又在宁路工人宿舍机务处投弹……炸毙两人……至牛湾方面,则敌机欲炸沉过海之铁船(注:即牛湾渡江铁船),计自是日下午□时四十五分起,盘桓良久始投弹,□投大小弹约二十六枚,计有两弹燃炸,一落船之东栏,一落船之西栏,炸毁面积具宽约数尺,深达船底,其烧夷弹则落铁船中央之瞭望台,当堂起火燃烧……该铁船长约四五十丈高约二丈,原浮在水面,被炸后不能行驶,至是晚九时许即沉没。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国民政府交通部为防止日军利用铁路迅速推进,下令拆毁新宁铁路。
(傅健)
五邑地区广泛建立抗先队 投入全民族抗战洪流之中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江门五邑各级党组织认真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投入全民族抗战洪流之中。
一方面,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众多的抗日救亡团体,如新会流动剧团、开平教师话剧团、台山青年抗敌同志会、恩平县小学教师抗敌同志会等。这些抗日救亡团体成立后,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纷纷组织派出宣传队、演讲队等,深入城镇乡村,通过演出抗日戏剧、教唱抗日歌曲等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使各县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扩大到全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界民众中。
另一方面,党组织通过积极争取国民党开明人士支持,派出一批共产党员进入当局的抗日机构工作。此外,通过举办时事讲座、抗战知识培训班、军事训练班等,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五邑地区各级党组织还通过出版抗日宣传刊物、在当地报刊开辟专栏等,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团结鼓舞各界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例如,新会党组织就以“春天读书会”的名义,争取了当地《民权报》开明人士的支持,在该报开辟了名为“春天”的副刊专栏,作为抗日救亡的宣传阵地,共出版了29期,发表了许多号召民众抗日救国的文章;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参加新会县当局成立的新会县民众抗敌后援会,并掌握了后援会的刊物《抗战周刊》的主编工作,利用这一刊物,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的主张。
为把全省青年运动统一起来,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的阶段,1938年1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宣告成立。1938年11月至1939年5月,中共西南特委(后改称“中共中区特委”)及各县党组织争取了国民党地方当局政要人物的支持,参照省抗先队的形式,组建全中区的抗先队组织。
经中共西南特委和各县党组织的筹划,1938年11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新会县队部成立;12月,江门抗先独立中队成立;1939年2月,台山抗先县队部、开平抗先大队相继成立。1939年5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区区队成立大会在台山荻海风采中学(今属开平)举行,抗先中区区队正式成立。这是中共中区特委通过统战工作建立的第一个全区性抗日青年群众组织,也是粤中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人数最多、最具规模、工作最活跃的抗日群众团体。
台山:抗先县队部队员发展到3080多人,出版队刊《先锋队》
1938年11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派特派员到台山,与中共台山地方组织研究成立抗先队问题。开始筹建抗先队时,日军飞机正轰炸斗山、冲蒌、台城、公益等地。国民党台山当局风声鹤唳、纷纷逃离,引发社会动荡、人心浮动。在这样的形势下,号召成立抗先队,进行抗日救国保家,深得社会各界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939年2月6日,以青抗会会员、原抗战知识研究班学员以及台山各中小学青年教师和学生为基础,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台山县队部(以下简称“台山抗先县队部”)正式成立。到6月,台山县的一、二、三、四、六、八、九等区普遍建立了抗先队,台山抗先县队部下辖四个支队、十一个大队、二十二个中队和两个小队。队员后来发展到3080多人,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它不但团结了成千上万的青年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还为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和党组织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抗先队员和各界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使抗日救亡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台山抗先县队部出版队刊《先锋队》,该刊内容丰富,主要报道时事,介绍抗战形势、各地抗先队活动情况及表彰好人好事。每期出版的队刊,除发给县属各个抗先队和粤中地区各县的抗先队外,还发给县内党、政、社团、学校和社会进步人士,甚至有时寄给海外华侨,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起到了鼓舞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开平:抗先大队很快发展了10多个分队,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抗日
谢创在其所著的《重洋难阻报国心》(广东党史资料丛刊)一书中提到,开平党组织重建之日起,就以抗日救亡工作为中心工作,特别注意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
谢创是开平塘口以敬庆民里人,1905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8岁赴美国,于1928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并组织各种工人斗争,曾因此两次入狱,最后被驱逐出境。1932年,经共产国际和美国共产党批准,谢创赴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
1935年,谢创从苏联辗转回到上海参加抗日。由于环境恶劣,谢创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只好回到家乡开平,联系和组织各界进步青年。1937年8月18日,关山、谢创、胡剑魁、周晃4人,在中山楼(谢创家)秘密召开会议,成立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中共广州外县工委派人到会指导。会上,选举谢创为特支书记、关山为组织委员、胡剑魁为宣传委员,开平党组织的活动得到了恢复。
1938年11月,中共开平县工委组建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开平大队,组织和培训青年推动、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2月26日,开平抗先大队在赤坎关族图书馆举行成立典礼。
当时,开平县教抗会(开平县教师抗敌同志会)、政治大队、妇抗会(开平县妇女抗敌同志会)等都抽调骨干力量,参加开平抗先大队。大队建立不久就发展了10多个分队,队员达500多人。队员们深入城镇、乡村,运用演讲、唱歌、演剧、写标语、出墙报、出版刊物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家卫国。开平抗先大队成为全县抗日群众团体中组织性最强、声誉最高、行动最活跃、力量最强大的一支抗日救亡队伍,有力推动了全县抗日救亡工作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江门地方史(第一卷》,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2008年10月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
2.《中共台山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台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1993年6月编(内部发行)。
3.《中共开平县党史简编(第一册)》,中共开平县委党史办公室编,1986年11月初版(内部发行)。
五邑地区党组织恢复和建立时间轴
1936年6月左右
广州“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简称“中青”)先后派其成员陈翔南(陈顿)、黄文康(王传舆)到新会县活动,发展“中青”组织。
1936年10月
在麦浦费的指导下,江(门)会(城)党小组组成,负责恢复重建新会党组织工作。
1937年1月
中共江会支部恢复重建。至此,党组织活动中断4年多的江门五邑地区,首先在新会县重新恢复了党组织活动。
1937年8月
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简称“中共开平特支”)宣布成立。
1937年11月
中共广州外县工委进一步加强了对五邑等地重建和发展党组织的领导,派秦一飞等一批共产党员到新会,充实中共江会支部力量。一些在外地入党的新会籍党员也陆续回到五邑地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初
中共江会支部扩大为中共新会区工委。
1938年4月至6月
恩平籍共产党员吴超炯回家乡发展党员,开展重建党组织工作;共产党员梅重清和朱剑虹返回原籍台山发动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重建台山县党组织作准备。
1938年上半年
中共开平特支党员已增至30多人,经上级批准,扩大为中共开平区工委。
1938年7月初
中共台山支部组建。
1938年8月
中共四邑地方工作委员会成立。
至此,五邑地区又重新恢复、建立了地委一级党的领导机构。除鹤山县尚属西江地区管辖外,其他各县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再次实现了统一领导的格局,大大加强了党对四邑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