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潮玩IP“LABUBU家族”火遍全球!一只尖牙利齿、炸毛造型的小玩偶,一跃成为“顶流”掀起全球抢购风暴。社交平台上,LABUBU的开箱视频刷屏,不少年轻人为抽到心仪款式,甚至在门店前彻夜排队。
不止LABUBU,盲盒、抽卡、吃“谷子”,样样都能激起孩子的热情。街上年轻人背的包包,玩偶娃娃、明星小卡、角色徽章,“丁零当啷”挂了一圈。很多家长都会有疑问,为啥我家娃会迷恋上这些“小玩意儿”?记者就此采访了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李君霞。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是社交需求也是个性宣言
LABUBU没有精致五官,甚至有点“丑萌”,但为啥就这么受欢迎呢?
突起的眉弓,配合眼神,流露出无辜、愤怒、郁闷的负面情绪;露出一排獠牙,显示小怪兽的反抗、攻击属性。但它又全身毛茸质感+圆润体型,满足当下流行的“解压玩具”需求,激发触摸欲望。
其实,这背后藏着当代教育的深层需求,孩子渴望被理解、被尊重,需要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温暖的情感支持。
从社交需求来看,孩子们会用潮玩融入圈子。课间拆盒分享、线上交流抽卡攻略、线下展示稀有藏品,这些共同兴趣打破了社交壁垒。李君霞分析,孩子们在交换潮玩中学习沟通协商,在社群里通过展示藏品、参与活动构建社交身份,将对潮玩的热爱转化为拓展社交圈、提升社交能力的桥梁,获得群体归属感。
“用叛逆美学定义自我,LABUBU的丑萌设计颠覆传统,成为孩子无声的叛逆宣言。”李君霞进一步补充说,其“外表邪气、内心纯真”的反差人设,被解读为“不想装乖”的精神表达。孩子们将LABUBU挂在书包或摆在房间,用美学方式宣告:棱角与乖张同样值得接纳。这种叛逆并非对抗,而是借潮玩构建独特精神世界,探索自我身份的认同。
在情绪价值方面,低成本陪伴与治愈拆盲盒的惊喜感,激活大脑奖励机制,让人暂时放松;收集整理玩偶的过程带来沉浸式体验,满柜收藏更是让人成就满满。据悉,治愈系潮玩成为情感投射对象,孩子们通过互动将压力具象化释放,这些“无声朋友”可以给予他们陪伴与慰藉。
了解孩子背后的情感需求
“正因为潮玩品牌精准把握了青少年心理,通过高频更新LABUBU等热门IP,以盲盒、抽卡等玩法持续刺激多巴胺分泌,因此不断刺激和强化消费行为。限量发售、联名款等营销手段更是制造了紧迫感,持续撩动年轻人的购买欲。”李君霞表示。这种对潮玩的沉迷既是心理需求,也暗藏非理性消费风险,让家长们忧心不已。
“家长先别急着骂孩子浪费钱,应该先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李君霞建议,当孩子沉迷潮玩时,家长不妨先放下评判,用好奇开启对话:“这个盲盒里是什么呀?”“这个娃娃做工真精致。”倾听孩子分享角色故事、收藏心得,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可一起查阅IP设定、讨论设计,甚至动手拼搭,互动中理解潮玩意义。通过共情建立信任,而非急于说教,让孩子感到尊重,后续引导会更有效。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共同制定消费规则,建立健康金钱观。家长可与孩子制定潮玩月度预算,用记账工具直观展示支出。鼓励孩子通过完成任务“赚取”购买机会,理解劳动价值。结合隐藏款概率等案例,拆解潮玩营销套路。面对新品,引导孩子列出心动理由,设置冷静期后再决定是否购买,逐步培养理性消费习惯,帮助孩子在“想要”与“需要”间找到平衡点。
二是提供“非消费型替代”,丰富精神寄托。引导孩子将对潮玩热情转化为多元兴趣实践,例如鼓励孩子做手工、绘画,亲手创作专属潮玩形象,动手过程获得创造乐趣;或建立“潮玩交换角”,组织孩子与同龄人互换闲置潮玩,用零成本方式拓展收藏;鼓励孩子进行自然探索、体育运动、志愿服务等,让孩子在户外观察、团队协作、帮助他人中找到新的精神寄托,用真实成就感与社交互动替代单纯物质占有欲,减少对消费型满足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