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这三年,我的心智逐渐成熟,开始对自己的兴趣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也学会了深刻反思与调整……”江门一中高三(20)班学生吴伟聪在前往北京理工大学参加强基计划的飞机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舷窗外,云卷云舒,让他回想起这三年来平凡而充实的成长时光。
怀着同样的不舍和难忘的回忆,高考放榜后,江门一中2025届几位毕业生结伴回校,探望老师。当他们经过熟悉的教学楼时,走廊上传来的那句“老师,这道题怎么解?”再次勾起他们对校园的美好记忆。翻开江门一中2025届高三师生的故事书,里面记录的不仅是分数,还有那些在追问与解答中悄然生长的勇气、信任与光亮。“您以匠心解惑,我用蜕变作答。”成为同学们最想对老师们说的话,也成为他们对母校最深情的告白。
文/图 张翠玲
星光引路
被点亮的青春答卷
“在江门一中的三年,我深深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充满关爱的大家庭,作为其中一员,我能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高三(1)班学生林诚骞今年高考考了666分,然而他在今年1月的大湾区一模和5月的联考中也曾经历成绩的起伏与迷茫。
“1月的大湾区一模,我的物理成绩全班倒数,当时距离高考不到半年,我非常失落迷茫。”林诚骞说。晚自习时,他拿着卷子找到物理老师胡绍斌。“胡老师跟我聊了一个多小时,细心地指出我可以改进的地方。其间,他看出我的情绪不太对劲,说了一句话‘保持平常心,功到自然成’。”这句话也成了林诚骞日后面对成绩起伏的“强心剂”。正是这份师者智慧,让林诚骞在5月联考再度受挫时,依然能静心完成考试,更让他明白到高考前的任何一次考试都不应看得过重,更不能决定最终的成绩。
吴伟聪在高三下学期也遭遇了“滑铁卢”,得知模拟考成绩的那一刻,他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许博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当时他仔细地分析了我的各科成绩,并逐题分析数学卷上的错题,还给了我不少学习方面的建议。”吴伟聪说。如今,他依然记得那天,笔尖划过草稿纸的沙沙声里,那份被点亮的信心。
在江门一中,老师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鼓励和引导激发他们的潜力。
对高三(24)班学生李志豪而言,刚入学时他就感受到老师对学生们的引路作用。李志豪的中考成绩只比录取分数线高1分,是“踩着线”被录取的,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他也只位于年级的中游。高一时,他对化学比较感兴趣,想参加化学竞赛班,但又担心自己听不懂。“当时化学老师黄泰荣就对我说:‘学习机会都是自己找来的。’于是,我就去尝试听课了。”李志豪说。一来二去,李志豪与黄泰荣从师生处成了朋友。上课时黄泰荣老师还会频繁点名让李志豪回答问题,李志豪从一开始的惧怕回答,到后面的大胆从容,他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最终,在高考中,他的年级排名比刚入学时提升了近700名。
高三(4)班学生官颂宇,也曾因自律性、责任感不强而徘徊。高二上学期,班主任莫丁飞老师的一次“任用”,改变了他的高中轨迹。那时,班上刚好要换政治科代表,莫丁飞老师就找到官颂宇:“颂宇,要不要试试看?”于是,官颂宇就接过这个担子。“为了不辜负莫老师的信任,我开始承担起那些烦琐却至关重要的班级事务,尽心尽力做好这份工作。正是这些‘为同学做的必须做的事’,在日积月累中,磨砺出了我的责任心与纪律性。”官颂宇说。
在江门一中,这样的星光时刻还有很多:或许是班主任悄悄塞进课桌的那张写着“你可以”的便利贴,或许是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多写的那段鼓励的话,又或许是物理老师放弃午休为学生单独讲解的一个模型……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最终都化作了学生们答卷上坚定的笔迹,和人生路上不灭的光亮。
分层施策
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
纵观整个年级的备考之路,江门一中全年级拧成一股绳,通过精准分析、分层指导,为特质和潜力各不相同的学生打造专属的发展方案。
江门一中着力打造两支备考团队,齐头并进,为学生保驾护航。一是打造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备考团队,班主任牵头定期召开班级备考会议,深入研判学生情况,商定备考策略,形成备考合力;二是打造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备考团队,每周集体备课,共享优质资料,凝聚集体智慧。同时,鼓励多思多练,认真答疑解惑。鼓励师生配合,滚动强化训练,及早解决问题,做到问题不过夜、疑惑不放过。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关怀与引导,更是贯穿始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定期与临界生一对一指引辅导、点对点谈心谈话,了解思想动态,给予方法指导,引导积极向上。
以语文科目为例,高三语文科组长金楷洺表示,全科组依托江门调研、大湾区一模、江门一模、大湾区二模、龙门一跃5次核心考试,开展同类班级横向比较和班级内部纵向跟踪,精准定位失分点。同步建立两项档案:一是利用高频错题积累本,由学生自主归类错题,让每一次错误都成为进步的阶梯;二是建立临界生辅导记录表,教师记录薄弱点巩固进展,备课组据此动态优化备考方向。“我们深入分析最新考试趋势与学生实际测评数据,以此为基础协同创制高质量教学资源库,在体系化资源的坚实基础上,实现教学策略的精准化与个性化落地。”金楷洺说。
高三年级坚持因材施教,致力于优化教育的针对性,将攻坚目标细分为“尖子培优”和“特控提升”两个类别,力求精准做功、高效推进。首先是精准锚定,建立梯队。根据多次考试成绩,综合考量学生性格、习惯、学习基础等因素,建立三级梯队。其次是量身定制,个性培养。班级教师团队逐一分析每一位尖子生和临界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最后是内外联动,丰富资源。一方面,邀请清北名家、名校名师、外市专家到校,面向老师开设讲座,传经送宝,指导工作;面向学生把脉诊症,点拨交流,开窍培优。另一方面,派出教师参访名校,参与培训,掌握前沿资讯,汲取先进经验,提升备考精度。
高三(19)班学生邹昊轩,正是在高中时参加了空军招飞的讲座后,心中燃起了飞翔蓝天的梦想。他积极报考了空军招飞项目,在高考前已顺利通过了初检、复检和定检,高考590分的他有望被空军院校录取。“学校的讲座不仅点燃了我的兴趣,更让我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目标。”邹昊轩说。
通过整个高三年级组的通力合作与科学施策,今年高考,江门一中特控线以上800多人,跟全市其他学校拉开200人以上的差距。特控率突破70%大关,成为全市首个特控率超过七成的高中学校,在去年高基数情况下,实现超过7%的高增长,增长率也是全市最高。全部创新班的特控率均达到100%,同时,平行班的表现也非常亮眼,七成的物理班特控率超过70%。全年级600分以上200多人,创全市学校600分以上人数历史新高,较去年增加60多人,增幅超过40%。头部学生增幅显著,展现了江门一中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强大实力。据江门一中负责人介绍,由于尖子的“堆头”越来越大,今年九月开学季,2025级新高一将增设2个创新班,届时年级创新班将增至4个。
共生共长
师生皆是“学习合伙人”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奔赴的成长之旅。老师不仅是知识的引路人,更是与学生并肩前行的“学习合伙人”——他们以专业与耐心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而学生的每一次突破与蜕变,也反过来滋养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在这里,教与学的边界被重新定义,师生在相互启发中,共同书写着教育的无限可能。
高三(19)班班主任张静彬,深谙凝聚班级合力之道,她通过一件件小事,将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刚接手班级时,她便向学生输送了“三个一”的理念:“我们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高中就是一次马拉松,我们都是同路人,同学们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随后,她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设立小组积分制,落实每月的奖惩制度,积分多的小组会有小礼物,积分落后的小组则要在全班面前表演或者承担劳动任务。这一系列举措,迅速点燃了班级活力,班风焕然一新。
一次校运会的经历,更让张静彬体会到陪伴的意义。“高二校运会,因为没有亲眼见证参加跳高的徐晨涛同学夺冠,有的同学当场哭了。”这件事触动了张静彬,如何共同陪伴、共同成长,成为她当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课题”。到了高三校运会,徐晨涛更有望打破校运会纪录,张静彬马上想起了高二校运会。尽管备考紧张,她仍号召同学们抽出时间前去为徐晨涛加油助威。最后,张静彬和同学们亲眼见证了打破纪录的瞬间。“这只是一件小事,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对他们后来的备考状态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张静彬说。
师生契合是增效的利箭。江门一中高三年级组清楚高考是师生协同、攻坚克难的持久战,务必强化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助燃激情的重要作用。
高三(5)班和许多班一样,都成立了学习小组,还成立了跨学科的学习共同体。“我们班的学习小组是自主组队的,主要是让他们实现组内互补。比如班上学生物的学生组队,他们会互相抽背,还会互相帮忙分析试卷。通过这样的方式,高三下学期的成绩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班主任张丽说。
高三(1)班的黄楚雄、杨雅晴,林诚骞、林锦梵、谢米茹等同学,更是通过两个优势互补的学习小组,将学科的短板转化为提升的契机。在高考中,这两个小组平均分都超过了650分。“我们班实现了全员超过特控线,平均分也超过了630分。”林诚骞自豪地说,“正因为我们知道,高考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努力的结果。”
守望者联盟
温暖护航与双向奔赴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洒下,高三教师办公室的灯光已次第亮起;当夜色渐深校园重归寂静,走廊里仍回荡着答疑的声音。在江门一中2025届高考征程中,正是这些平凡却动人的日常,编织成最坚实的护航网络,守护着学子们的梦想。
蒋嘉骏、王敏、黎少颖3位级长和全体高三级老师以校为家,几乎每天24小时坚守在学校;周末,即使没有值班任务,老师们也常常主动回到学校,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中午和傍晚放学后,很多老师更是主动留下来,为同学们答疑,时间常常超过一节课。牺牲陪伴家人的时光,已成为高三教师们的“家常便饭”。正如高三(1)班班主任刘丹所言:“如果算上值晚修和查寝的时间,我上午6点55分就到学校,晚上11点左右才离开。像我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老师都无法经常陪伴自己的小孩。”王敏感慨道:“我们整个高三年级团队应该是学校这么多年以来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但这支队伍充满了冲劲和干劲,大家不畏艰辛,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学生的成长全力以赴。”
老师们的付出,学生和家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伍玉华老师是我的班主任,我几乎随时都能找到她。她会主动找我们分析学习情况,还会分享她教过的师兄师姐的成功经验,激励我们不断前进。”高三(3)班学生张乐彤说。
高三(2)班学生廖语桐今年高考考了630分,远超自己的预期。“我和孩子都很感恩老师和学校的付出。”廖语桐的妈妈说。提起班主任施敏仪,她总觉得“不好意思”,坦言高中期间找施老师的次数是“数不清的N次”:“语桐的状况比较多,她虽然很自律,也有自己的目标,但是一旦成绩下滑就容易陷入焦虑。有一次晚自习后,她用学校的电话打给我,哭得很伤心。那时候已经快到夜里11点了,我又不在孩子身边,只好找班主任。班主任不久后就回电话给我,告诉我级长巡查时已经看到语桐在哭,并及时给她做了心理疏导,送回宿舍休息了。那一刻,我才真正放下了悬着的心。”考前和高考期间,廖语桐还遭遇了身体不适,都是施敏仪带着她看校医解决的。“在听志愿填报指导讲座的那天,我和孩子爸爸特意一起回学校,当面对施老师表达了感谢。”廖语桐的妈妈说。
“有时候老师说一句,比我们做家长的说十句还有效果。”高三(23)班学生容卓斌的妈妈说。“刚入学的时候,孩子是比较迷茫、没有目标的。是班主任谭秋菊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我觉得你是中大的种子选手’,这让孩子一下子有了奋斗的目标。成绩下滑了,谭老师又会跟他说——‘没有一张试卷可以定义你的能力’。得益于班主任的正向引导,还有科任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整个班的学习氛围都越来越好。我们班是平行班,最后也有16个同学高考成绩超过了600分。”容卓斌的妈妈欣慰地说。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些平凡的守望里。当一届届学子奔赴山海,教师们依然站在最初的讲台上,为新的青春引路。而那份双向奔赴的温暖,将如同学校梁启超雕像旁年年绽放的凤凰花,永远热烈如常,永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