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创新的探索从未停歇。月山镇中心小学教师们积极尝试的“读书笔记教学”,犹如一颗投入教育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辟了一条独特路径。
月山镇中心小学 梁秀爱
打破边界 拥抱多元
读书笔记,并非传统认知中单一的书籍内容摘抄。它是学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记录的载体。无论是阅读有价值的书籍、报刊,还是浏览各类媒体获取的信息;无论是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身所做之事,还是由此而生的感想,都能成为读书笔记的素材。
在理念层面,“读书笔记教学”的意义远超单纯的语文学习。它旨在通过记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助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在内容上,读书笔记形式丰富多样。学生既可以记事、议论、抒情,也能进行古诗创作,甚至是用图片配文、信手涂鸦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融入其中。在形式方面,教师们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生活读书笔记、英文读书笔记、数学读书笔记和兴趣读书笔记等,均能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生活读书笔记涵盖个人活动、旅行、书信等;兴趣读书笔记则包含图片、邮票收集、绘画、剪贴等内容。教师培养学生,应教育其从校园到终身坚持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让良好的习惯伴随学生一生。
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读书笔记教学启动初期,教师们受固有观念影响,将读书笔记局限于对书籍的记录,每天布置学生完成一次读书笔记。一段时间后,虽然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但新问题随之而来。学生和家长反映无话可记,学生对做读书笔记的兴趣逐渐消退。面对困境,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决心营造浓厚的读书笔记氛围,让读书笔记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学校健全图书角,全天开放,并不断更新课外书、少儿杂志、报刊等,让学生随时能接触到富有时代气息的读物。在教室内外设置阅览角,摆放石凳石椅,鼓励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朗读经典。每周三开展“书香漂流活动”,促进图书流通与知识共享。同时,在学校橱窗、教室及走廊外墙设置“读书笔记飘香”栏,展示学生优秀读书笔记,定期更新,并开展图书游园会、小小作家演讲、小小辩论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这些举措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热情。
多管齐下 全面提升
设立专业指导课。学校将读书笔记课纳入课程内容,每周三每班开设一节课。课堂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辅导、点评、欣赏、交流等。课前,师生共同收集优秀读书笔记素材;课上,利用这些素材开展自由交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创作读书笔记。兴趣小考场、课本即兴表演、小型辩论赛等活动也成为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写作能力。
精心设计笔记本。为提高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积极性,教师们采取多种方式。通过介绍名家做读书笔记的趣事,展示小伙伴的精美读书笔记,组织学生讨论有趣的笔记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让读书笔记变得更具吸引力。
尊重学生个性。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对学生读书笔记中展现的童真、童趣给予表扬,对他们的困惑予以安慰,对偏颇的观点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尽情表达。
拓展素材来源。要做好读书笔记,不能局限于校园和教室。学校引导学生“读好社区、读好自然二部大著作”,关注社区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鼓励学生对社区问题、媒体话题、新闻事件等进行自我观点的抒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环保、生命等话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感悟生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完善激励评价。学校和班级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评价,如在班级黑板设置“本周的精美读书笔记”墙报,定期表扬展示优秀作品;采用分组评比、同学评议、个性评比等多样化评价方式,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学生向《江门日报·青苹果》校园专刊投稿,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班级的个人读书笔记专辑、家庭读书笔记超市以及学校的黑板报、走廊文化等,都能让学生展示才华,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积极性。
“读书笔记教学”在月山镇中心小学的实践,不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