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时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努力破除“小循环” 更好拥抱大市场
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围启动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特朗普宣布将对14国加征关税
甘肃天水幼儿血铅异常来源查明
微光志
无标题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7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光志
——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基地建设纪实(2)

    我背着采访包一次又一次地走在地下700米的隧道之中。两侧的岩壁散发着幽深的光。地下水珠晶莹透亮地在岩壁上缓缓流淌、滴滴答答,为宁静的隧道计算着流逝的时间。灯光被空气中的雾气遮遮掩掩,让我们的前方朦朦胧胧。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我在与那个神秘的、幽灵般的粒子同行。它们穿越我的心脏、顺着我的血液、掠过我的身体,一路呼啸。它们带着宇宙最原始的信号、带着时光起跑时的呼吸来与我交流,与我这个最平凡的、最渺小的生命个体相亲相爱。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这是中微子,它不是鬼粒子,它不是幽灵,它是跨越时空陪伴着我们的朋友。

    2025年新年到来的时候,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一帮年轻的科学家们自己创作了一首Rap风格的歌曲。歌名叫《别叫我幽灵》:

    她叫幽灵粒子不是所谓粒子幽灵,

    物理学家泡利预言,并给它取名。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带电质量轻,

    敲敲黑板听我介绍还请大家认真听。

    ……

    渺小的身体藏着巨大的秘密,

    JUNO带我们揭晓着古老的谜底。

    俯仰之间披星戴月又一个四季,

    JUNO笑看风和雨,期待遇到最美的风景。

    第一章 江门接棒

    1、大亚湾按下“STOP”键

    2020年的12月1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基地沐浴在和煦明亮的阳光之下,面朝大海,满眼流云。在基地工作的人们听着不远处浪花拍岸的声音,走过一段长长的缓坡之后,一如既往地坐上基地的通勤车,穿过长长的廊道,进入排牙山山腹之中的实验大厅。也有一些人选择了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这长达3公里的地下隧道里。这是他们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在这地下隧道里慢慢地骑行,有一种穿过年代、碾压时间的感觉。隧道一如往日,从大家的眼中延伸到望不到的尽头,显得那么悠长而淡定。洞壁上黝黑的光亮似乎十几年来也没有一丁点的变化,稳稳地照着人们走过去,走出来。

    然而此刻,只有人们的心情也许并非一如既往。至少王贻芳的心情和以往任何一次走进这个地下实验大厅都不一样。尤其是当他看到同事们没有像以往那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而是静静地端坐在大厅的一侧,眼睛紧盯着大屏幕时,他的心里深深地感觉到了一种压迫感。他顺着他们的目光也投向大屏幕,大屏幕上有一排蓝底白字: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退役仪式。“退役仪式”那四个字被放得很大,像要从屏幕上蹦出来。王贻芳站在门口,紧了紧领带,正了正安全帽。安全帽是蓝色的,是他所喜欢的那种辽阔的蔚蓝。他发现今天所有到场的同事们也都换上了崭新的蓝色安全帽。是的,他们在这里创造出的那片星辰大海今天就要合上画卷了。

    大亚湾中微子项目副经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曹俊早已经在大屏幕前等候着他了。曹俊看见王贻芳走进来,微微地冲他点了点头,随后就站到了麦克风前:“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完成全部科学使命。请王贻芳所长主持。”

    曹俊的语速很快,现场的人们还在恍惚之中时,他已经宣读完毕,将手中的麦克风交给了王贻芳。那一刻,他们互相对望着,眼神温暖地碰撞着。他们相信,这个时候,彼此都想起了许多共同的画面。

    他们至今还忘不了那天,他们俩站在深圳大亚湾一座叫做排牙山的山脊上,眼前是嶙峋的山石和一望无际的大海。蔚蓝的大海,帆影点点,鸥鹭飞旋,雪白的浪花翻卷着大海的思绪,向世界展示着它无穷的律动与澎湃。海风吹拂着他们的头发,也翻卷着他们的心事。脚底下的山石,大小参差,却都坚硬地耸起,充满了力量感。当然他们的惊喜不仅在于眼前的景观,而是勘测的结果满足了他们几乎所有对于这间实验室的要求。那个下午,他们俩心里一直都被关于中微子的想象迷醉着。中微子,这神秘的幽灵般的粒子,所有追寻你的人啊,都该有着诗人一样的单纯与癫狂。

    还有那一天,2007年10月13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隧道正式动工。在蔚蓝的天空、和煦的阳光下,一连串爆破的声音在王贻芳和曹俊听起来,那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还有那一天,2012年的3月8日下午4点,就在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正式开始运行读数后的第78天,王贻芳代表项目组宣布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这一发现被称为“中微子物理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天,王贻芳特意系了一条红色的领带,显得特别精神。坐在旁边的曹俊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里青春放歌的声音。

    ……

    在之后的8年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所提供的数据不断推动世界中微子研究向新的水平提升,也引领着中国团队一步步走到了世界中微子研究的最前列。如今,这座大科学装置的光荣使命已经结束了,所有的人才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内心对它有那么多的不舍。

    “我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完成了全部的运行任务,正式退役!”

    说完这句话,王贻芳愣了一下神。他恍惚觉得,自己以往讲完话都会有掌声的。但是,此时会场内依然是安安静静。王贻芳觉得此刻似乎也不需要掌声。没有掌声让他感觉心里轻松了许多。他的眼神落在了显示屏幕上的一个英文单词“STOP”上,慢慢伸出手,轻轻按了一下。他心里紧了一下,仿佛那一下是按在了自己胸口上。随后,他看见大屏幕上出现了一组时间:开始运行:2011/12/24 22:53:52.结束运行:2020/12/12 10:36:52.运行时间:3275天11小时43分0秒。那一组白色的数字此刻定格在蓝色的屏幕上,像一组镌刻在蓝天下的音符,在王贻芳的内心里深深地呼吸,诉说过去。

    王贻芳慢慢地转过身,很努力地微笑了一下。他看着台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眼睛有些模糊。这些可爱可敬可亲的战友们十多年来一直和自己坐在同一辆战车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没有人退缩,也没有人抱怨,永远乐观沉静、步伐坚定。他看到自己尊敬的老所长陈和生院士,当年正是他招自己到高能所旗下,又全力支持自己开辟中微子研究的战场;他看到德高望重的总工程师庄红林研究员,这位新四军的后代有着大海一样的胸怀和玉石一般的品格;他看到了朴实而又睿智的杨长根,他作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建议人之一,始终冲在最前面;还有曹俊、李小男、胡涛、衡月昆、张家文、王铮、江晓山、周莉、马骁妍……这些人每一个都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大厅里的一根梁柱,饱受了海风吹打,坚定屹立。更让王贻芳欢喜的是,大亚湾实验十多年,为中国的中微子研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者,此刻他们就像一排茁壮的树苗立在自己面前:温良剑、占亮、何苗、胡俊、丁雅韵、王志民、俞伯祥、李飞、常劲帆、钱小辉、于泽源、赵洁……他们视野开阔、他们朝气蓬勃。他们就像10多年前的自己,攒满了梦想和使命,等待这属于自己的春天。真好呀。王贻芳眼圈一热,眼角湿润了。他冲着台下的同事们微微一笑。他想用这个微笑向大家表达一份敬意,更想告诉大家:一切都已经结束,一切都已经开始!中国中微子研究将进入江门时间!

    探测器之上的遮盖被慢慢地移开,澄澈的纯水中,四个圆柱体的探测器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一如8年前将它们安放下去时那样,泛着铮亮的光泽。完成了伟大使命之后的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此刻安详、自豪而又美丽,正如此刻围聚在它们身边的了不起的科学家们的内心。

    几天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公众号发布了一部时长5分钟的视频片。视频片的开头画面上定格着一行白色的大字:大亚湾再见!江门你好!

    夕阳越过鹏飞路摇曳的棕榈树树梢,将一点点的粼光撒在海面上,一直铺陈到远处隐隐约约的巽寮湾。初冬的大塘角显得安静,连海浪翻卷的声音也似乎斯文了许多。

    王贻芳和杨长根肩并肩沿着大堤慢慢地溜达着,谁也不吭声。是的,真的不需要多说什么了。刚刚结束的退役仪式就是一个完美的句号。所有的不容易都过去了,所有的获得也都成了新的起点。

    中微子,悄无声息地穿过世界、穿过地球、穿过一切生物。只有在穿过粒子物理学家心里时,才会掀起波澜。但是,此刻,作为大亚湾实验两位建议人的王贻芳和杨长根心里却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清澈宁静。

    行走过欧美众多高能物理研究机构的王贻芳十分清楚在中国推动中微子研究的紧迫性。为此,1992年,他不惜离开世界核子物理研究的中心——欧洲核子中心,而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因为这个研究小组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微子。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