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会区正以先行之姿,在银发经济的蓝海中破浪前行。从“医养结合”的养老中心精准对接粤港澳高端需求,到深入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再到银湖湾滨海新区蓬勃兴起的银发经济产业集群,新会不仅为长者描绘出“夕阳无限好”的温馨图景,更以澎湃的银发经济势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简家琳
“医养一体”探新路
新会区养老中心内,富安楼、乐安楼、健安楼、福康楼的功能区域划分清晰,体现出“医养结合”的精髓。该中心由新会区中医院托底管理,开创本地“医养一体”新模式。
据介绍,新会区养老中心共设床位1000张,分为医疗区和养老区。其中,富安楼、乐安楼为养老区,共650张床位。其中,富安楼设安老区,主要功能为自助养老、老年活动中心、会议厅、餐厅等;乐安楼设颐养区,探索满足高端老人群体的颐养需要,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养老行业需求。健安楼、福康楼为医疗区,共350张床位,暂设普通门诊、急诊、专科门诊、老年病科、康复科等诊疗区域,参照新会区现行医疗病区和医保管理模式进行管理。650张养老床位与350张医疗床位协同运转,中医养生特色服务融入日常。
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认可服务机构,已接待13位香港长者入住,并有7人正在申请。
新会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则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区。依托新会区中医院葵湖院区的医疗资源,面向新会区户籍及常住老人提供康养服务、医养服务、日间托养、认知症社区援助等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自去年10月底启用以来,该中心已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康复理疗服务69人次,每周四举办义剪活动,举办健康宣教、手工兴趣活动33场,惠及长者近400人次。
从院内专业照护到居家贴心服务,新会正构建起一张覆盖机构、社区、家庭的立体化养老网络,精准呼应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关于“深化医养结合,提升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的部署。
银发经济扬风帆
而在银湖湾滨海新区,一片规划面积达55平方公里的银发经济产业高地正在崛起。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聚焦银发经济与康养产业,瞄准“大健康+”产业核心,依托银湖湾滨海新区的山、海、湖、泉、林等自然资源,精心布局生产制造、健康服务、科创研发等多个关键板块,致力打造“产、学、研、医、养、游”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以制造为基,深江联动塑集群。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生产制造板块拟依托深江经济合作区这一重大平台,推动“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跨市战略组合布局,聚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涉及养老照护、康复保健、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逐步形成完整的银发产业链和生态圈。总投资3.5亿元的护理机器人智能制造项目正在办理施工证,总投资10亿元的江合银湾·智造港先后引入赛斯鹏芯、恩普医疗、巧师傅等多个银发经济相关企业,首个项目计划今年第四季度试产。
以康养为核,资源整合提能级。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康复养老板块正聚力打造国际化康养目的地。产业园积极对接国内、国际高端康复服务资源,引入头部医养结合机构、集团进行投资与运营,并整合、优化现有文旅资源。碧海银湖文旅项目引入携程丽呈温泉酒店及特色民宿;御泉国际酒店度假区一期酒店已营业,项目住宅区港澳业主占比超90%;江合银湾·梧桐园主体封顶,积极对接港澳医疗团队与头部康养机构,剑指大湾区银发康养度假目的地。
以科创为翼,产教融合蓄动能。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科创研发板块依托区域高校资源,不断强化生产企业与地方高校、康养机构的战略协同,深化校企、院企合作。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已与护理机器人项目共建“AI+智慧康养数智化示范基地”,目前超6300名学子在此求学。未来,该校还将谋划设置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广东新澳开物科技拟联手滨海投资公司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加速研发成果孵化转化,为银湖湾滨海新区发展银发经济产业注入动力。
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载体与优越环境的支撑。银湖湾滨海新区已累计投入20.14亿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目前,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的3条内部道路已基本实现通车,污水处理厂一期已建成试营运,供水厂正加紧建设。江合银湾·智造港、梧桐园项目将新建超25万平方米标准化(定制式)厂房,提供近7万平方米创客空间、保障房和人才公寓,实现“拎包入住”。
生态环境方面,银湖湾滨海新区致力打造景观节点,建成新海岸公园、剧场公园、碧道一期等。滨海新区“蓝色海湾”项目获约2亿元中央专项资金,将建造千亩红树林湿地公园,打造大湾区稀缺的宜居宜业宜游绿色滨海新城。
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从葵湖畔温馨专业的养老居所,到银湖湾畔宏大的产业蓝图,新会区正以先行者的姿态,在银发经济的辽阔蓝海中奋力扬帆。
惠民助餐暖人心
当银发经济的热潮在产业园区奔涌向前,新会区的民生温度亦在社区厨房的烟火气中悄然升腾。作为全区首批社会餐饮企业老年助餐试点,粤喜社区厨房以“一餐热饭”为切入口,生动诠释了新会区“政府搭台、企业助力、群众受益”的惠民实践。
走进明净敞亮的粤喜社区厨房,豉汁蒸鱼、香菇蒸鸡等20余种菜品香气氤氲。午间时分,长者专区的银发身影与年轻食客比邻而坐。“我们每天专设超8款适老菜品,通过企业让利,长者仅需13元即可享用,符合政府补贴条件的长者仅需2元即可就餐。”粤喜社区厨房的厨师长严蓝天介绍道,餐厅的会员折扣与特惠套餐惠及周边居民,真正实现“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普惠优享。
“饭菜实惠又合口味,孩子不用操心我的吃饭问题了!”“我几乎每天都来。”开业不足两个月,粤喜社区厨房已为长者供餐近1300餐次。
粤喜社区厨房的“叫好又叫座”,正是新会区打造“葵乡银龄爱心餐桌”惠民工程的缩影。今年以来,新会区创新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模式,联动粤喜社区厨房、邑喜庄园、德信靓汤等优质社会餐饮企业共建助餐网络。60岁以上长者凭有效证件即可享受专属优惠,企业以自身让利传递社会温情,让政策红利化作长者碗中的热乎饭菜。
如今,一张覆盖城乡的老年助餐服务网已在新会全面铺开——全区建成47个助餐服务点(含39家长者食堂及助餐点、8家社会餐饮企业),实现11个镇(街)全覆盖。从社区厨房的多样选择到乡村食堂的便捷取餐,从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到餐饮企业定点服务,多层次供给体系正精准化解老年人“吃饭难”问题。
未来,新会区将持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助餐服务标准化建设,通过提升餐品质量、优化补贴机制、扩大配送范围,让更多长者吃上“暖心饭”“安心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