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优越的水资源禀赋,让新会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生机勃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如何让水资源成为新会民生发展、城市振兴的优势资源,是葵乡水利建设积极探索的重要命题。
细心的市民群众会发现,近年来,新会各地的水库、联围、河堤有了不少新变化,除险加固工程不断推进,一批又一批水闸、泵房升级改造,更有不少乡村新建起配套更完善、操作更加智能化的电排站。葵乡水利持续“上新”,正是新会区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要求,进一步补齐新会区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短板,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生动实践。
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目前,新会区水资源保障工程进展顺利,在首批项目实施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正重点推进第二批镇级项目。自2022年9月动工以来,截至2024年12月底,累计完成投资5.42亿元。
文/图 钟珍玲 新会水利
稳步推进
更新葵乡水利工程建设版图
新会区水网密布,这是发展的优势,也为水资源保障带来了挑战。
葵乡水利发展的脚步从不停歇,从古兜水电站到大洞水闸、金牛头水闸等水利重器,再到新落成的江新联围睦洲枢纽除险加固工程,葵乡水利工程建设版图在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补短板、强保障,新会区早在2022年就大力推动水资源保障工程的立项和实施。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除险加固工程、内涝治理工程、堤防安全工程、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小水电站提升改造项目及信息化建设等。这些工程项目遍布全区各地,覆盖率高、影响力大、建设体量大,按照规模大小,新会区按“分级管理”原则,由区镇两级有关单位分别组织实施,以“先急后缓”原则分5年逐步推进。
目前,首批实施项目及第二批实施项目进展顺利,成功顶住汛期防汛度汛压力,进一步提升新会区水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监管
确保“做一件,成一件”
新会区水资源保障工程是一个体系庞大的项目,是新会区重要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做好监督管理非常重要。
在项目立项之初,新会区水利局就明确要做到摸清工程底数、统筹安排实施,做细做实项目实施计划,确保“做一件,成一件”。
“从设计方案编制时,我们就提前介入,指导各项目法人将项目设计标准与规划相衔接,推动项目方案结合实际、合理可行。同时,加强设计审批工作,各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均须经过我局审批同意,通过实地勘查、对接讨论、专家审查、重新复核等方式,加强方案审批。另外,还通过参加施工图技术交底会议的方式,再次对设计方案进行把关。”新会区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在项目建设监管方面,新会区水利局一手抓实项目报建,一手强抓监督检查,全方位做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在建设过程中,由新会区水利局专门质量监督机构——水利综合服务中心落实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通过日常工地巡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和对每宗工程主体结构开展质量抽样检测等方式,把好质量关;该局相关股室通过日常检查、汛前及汛期检查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质量及安全监管;各项目均组建项目群,每天发布工程施工进度及现场照片,随时了解建设情况,线上监督工程质量。
实地走访
水利软实力不断提升 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随着新会区水资源保障工程的深入实施,在硬件升级的同时,葵乡水利软实力也不断提升。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带来的新变化变得可观可感,“碧水清波惠民生”的葵乡水利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大洞电排站工程:有效缓解内涝,让群众安心谋发展
“有了这个电排站,确实安全感满满。内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我们可以安心谋发展。”站在大洞电排站的出水口,看着眼前碧波荡漾的江门水道,会城街道大洞村“两委”工作人员余永达发出感慨。
大洞电排站位于会城街道办环城联围东南面,对于改善区内水资源环境有着重要作用。据悉,以往在汛期时,内河水位高涨,尤其在遇暴雨时,受外江潮水位顶托,围内雨水无法自然排出,容易形成内涝,对围内工农业发展造成威胁。新建的大洞电排站安装1000ZDB-125型潜水轴流泵,总装机容量320千瓦,设计排涝流量每秒6.53立方米,马力十足,可以有效进行强排操作。
据了解,大洞电排站覆盖的区域包括大洞村、茶坑村等村。“茶坑村、大洞村是重要的新会柑种植区,优质新会柑的种植对农田环境要求是比较高的。以前由于内涝的影响,联围附近一大片农田的种植都受到影响。现在,电排站建起来了,大家谋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余永达坦言。他还表示,乘着“百千万工程”实施的东风,大洞村正大力发展特色陈皮产业,计划与茶坑村联动,促进陈皮产业三产融合。
双水镇下沙河综合治理工程:盘活水资源 引入新业态
“在龙脊村生活了几十年,真没想到还能在河边散步欣赏美景!”日落时分,双水镇龙脊村村民强叔沿着下沙河河岸边新升级的河堤散步,十分惬意。经过综合治理后,绕村而过的下沙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河水潺潺,岸绿景美,整排的落叶杉为河堤增色添景,天空不时还有白鹭飞过,生态美景引人流连。
下沙河是双水镇域内的重要河流之一,已有水利设施老旧、河道缺乏系统有效的整治、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堤防低矮单薄……这些都严重影响堤防防洪能力。下沙河综合治理项目分两期进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固堤防、重建一批水闸和涵窦、为河道清淤等。“以加固堤防来说,我们结合‘百千万工程’人居环境提升相关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美化河堤道路,整合土地资源打造一批‘四小园’,在实现水安全的同时,为乡村发展创造更优生态条件。”龙脊村“两委”工作人员阮潮顺表示。
如今,随着水资源保障能力的提升以及水环境的优化,龙脊村活络发展思维,积极布局水经济发展蓝图。“都说以水为财,河道、河岸环境好,这就是我们的发展新优势。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下,我们计划适当开发一些水经济项目,如建设露营地等,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引入新业态,实现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阮潮顺坦言。
大鳌镇红卫岛堤防达标加固工程:提升安全等级 守护乡村产业
对于大鳌镇红卫岛,很多摄影爱好者并不陌生。这里有一棵树龄近300年,被誉为“五邑最美古木棉”的木棉树。它耸立于西江之畔,开花时红艳艳一片,美不胜收。近年来,大鳌镇大力打造“红棉休闲岛”,完善岛内休闲漫步道、公园、广场、垂钓台、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入餐饮娱乐业态,红卫岛逐渐成为大鳌镇乡村文旅产业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西江河畔的一座小岛,红卫岛要发展,安全底色变得更加厚重。随着河流状况的变化以及治水理念的更新,红卫岛以往的防(潮)以及治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亟须补齐水利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短板。2022年,红卫岛堤防达标加固工程被正式纳入新会区水资源保障工程(大鳌镇项目),按照5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进行达标加固。目前,红卫岛堤防达标加固工程沿线防浪墙加固(局部拆除重建)、迎水侧护坡铺砌混凝土六角块等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为岛内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更强保障。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大家都非常关心红卫岛堤防达标加固工程的进展,看到重建加高的堤防,感到安全感满满。”红卫岛的村民霞姐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