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杂草丛生的沙地变身七彩排球场,老旧农房披上多彩墙绘,咸围养殖与制衣工坊奏响富民二重奏——这是“百千万工程”精准擘画下,北陡镇大步头村交出的乡村振兴答卷。近三年来,该村以生态筑底、环境提质、产业赋能将政策蓝图转化为乡土大地的生动蝶变。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沿海村落,如今以“步步生花”的姿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嘉敏 通讯员 台轩
产业赋能
整合资源推动强村富民
走进大步头村,制衣工坊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妇女们熟练踩着踏板纺织制衣。在推动乡村面貌改善的同时,该村积极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通过盘活旧校舍,成立制衣工坊,以“订单式生产”模式让村民实现“农忙种田、农闲制衣”的双重增收,20余名妇女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
在大步头村,一排排房屋的屋顶上,光伏电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晒着太阳就能赚钱!”“村集体光伏项目每年分红,自家屋顶的电板发电还能抵扣电费。”村民纷纷点赞。该村将“光伏+”融入产业布局,在村委会办公楼、旧校舍、农村自建房的屋顶铺设光伏电板,太阳一晒、村民增收。
村集体是发展绿美经济的重要主体,今年,在大步头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的推动下,该村约10.67公顷(160亩)咸围重新发包,发展生蚝养殖产业。“过去单打独斗,现在抱团发展。”养殖户伍叔道出产业升级密码。该村通过“致富带头人+技术分享会”模式,带动45户养殖户提升育苗技术,辐射周边村创造12个就业岗位。
生态筑底
全域美颜织就宜居画卷
“在河边散步,再也闻不到臭味了!”村民沛叔站在亲水长廊边,为清澈的河道点赞。近年来,大步头村以“一河两岸”工程为支点,大力推进河道整治,让550米生态挡土墙与150米护栏构成安全屏障,专职保洁员每日打捞水浮莲,曾经黑臭的河涌变身为村民的“水上客厅”。
在水廊的另外一边,沿机耕路前行,480棵黄花风铃木与紫薇树组成的“绿色长廊”令人眼前一亮,盛夏时节鲜花盛放,与金黄稻田相映成趣。
村落美如画,这是大步头村基础设施实现全面升级的一个缩影。村口闲置荒地经过硬底化改造、增设健身器材,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打卡点”。主要村道硬底化拓宽、LED路灯全覆盖,标准化公厕与排球场、篮球场成为“15分钟生活圈”标配,党员带头为“小菜园”搭建生态围栏,“就地取材”成为绿美乡村的特色符号。
走在大步头村,健身器材区传来居民的欢笑声,几位阿婆坐在石凳上边吃荔枝边唠家常,构成一幅祥和的乡村美景。
环境提质
共治共享激发乡村活力
清晨,身穿红马甲的大步头村党群志愿服务队队员穿梭在乡间开展清洁行动。这支由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组成的队伍,通过“农村积分制”激发治理内生动力。
“拆掉旧猪栏获得20积分,够换一袋大米了!”村民陈姐指着自家刚翻新的外墙说。原本斑驳的泥砖房外墙换上蓝白相间的多彩墙绘,与邻家橙黄色的农房构成村里的风貌长廊。
村貌的改善,始于环境的整治。大步头村组建一支由驻村干部引领、村“两委”干部协作、党员代表积极响应、群众代表广泛参与的党群志愿服务队伍,凝聚强大的整治合力,通过“农村积分制”、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联系户等方式,村民们主动落实“门前三包”。这种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让“路净、河清、村美”从口号变为日常。
目前,大步头村通过创新“三清三拆三整治”模式,以“裸房”整治、旧房翻新、空房美化等措施,完成34间农房墙绘改造,打造乡村风貌长廊。今年以来,累计清理乱搭乱建8处、卫生黑点12处。
从环境整治到文化惠民,从资源盘活到产业富民,大步头村以“生态固本、治理聚力、产业强链”的系统实践,突破发展要素瓶颈,用“微改造”实现“大变化”。如今,“一河两岸”与花野长廊景致交融,制衣工坊与养殖基地产销两旺,该村以“步步生花”的变化,打造“百千万工程”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