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侨乡大地,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门职院”)绿色数智印染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产业学院”)正以侨为桥、以产为基,奏响产教融合的生动乐章。
产业学院扎根本土,以侨乡资源为纽带,深化“政校会园企+侨”协同联动长效机制,将侨乡文化与产教融合深度绑定,依托省级数字化染整技术生产实训基地与省级“双高”建设平台,在绿色数智印染的赛道上跑出了人才培育的“加速度”。近五年来,依托省级数字化染整技术生产实训基地和“双高”平台,产业学院在人才孵化、技术攻坚、产业服务中持续突破,成为侨乡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引擎”。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娄丹 通讯员 林丽霞 江职宣
校企协同
“双主体三融合”育侨乡工匠
广东溢达纺织的生产车间里,江门职院的学生正跟着师傅学习数字化染整技术——这是“双主体、三融合”订单班的日常场景。
近年来,产业学院联合广东溢达纺织等侨资企业,以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为抓手,构建“双主体、三融合”订单班学徒培养体系,将侨资企业管理经验与人才培育深度融合。
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实践中,校企共同开发“岗位能力—课程体系—思政要素”三维映射矩阵,特别增设“侨乡企业家精神”模块,让侨乡文化融入培养全流程。通过“认知实习—轮岗实训—顶岗培养”阶梯式路径,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岗位实践的无缝衔接,让学生在机台旁学技能、在生产线悟匠心。
随着第四期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启动,“侨乡工匠”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越来越多学生从课堂走进车间,既拿得出漂亮成绩单,又扛得起岗位“硬担子”,实现学业成绩与岗位胜任力的双向提升。
平台升级
“一院两中心”筑实践高地
响应纺织行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需求,产业学院打造“一院两中心”实践平台,精准对接侨乡产业发展。
走进功能纺织品检测开放型实践中心,气相色谱仪的屏幕上跳动着数据曲线,学生们正为“挑战杯”赛事调试实验方案——这里不仅是30余人次竞赛奖项的“诞生地”,更计划与侨资企业联手打造江门市重点实验室,让企业产品质量再上台阶。
隔壁的水环境监测虚拟仿真中心内,侨资环保企业的工程师正和师生们一起,在电脑上演示纺织印染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轨迹。这个“数字孪生”系统,像一双“智慧眼睛”,守护着侨乡的绿色低碳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产业学院教师团队主导制定的“纺织企业水重复利用率计算方法”等8项广东省纺织团体标准,已在侨资企业落地;校企合作项目“雪尼尔在梭织牛仔上的开发和应用”被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为侨资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支撑。
师资共育
“1+4+N”机制聚侨企智慧
“这个染料配比的数字化参数应该怎么调?”课堂上,伟格仕纺织助剂(江门)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在给学生答疑,而台下的专业教师,刚从车间完成最新工艺培训——这是“1+4+N”校企互聘机制的生动写照。
产业学院创新构建“1+4+N”校企互聘机制,推动师资队伍与侨企资源深度融合:以学院为平台,在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指导下,联合伟格仕纺织助剂(江门)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等4家企业和单位共建实践工作站,开展外聘师资引进、教材开发等多项拓展,实现产教融合从“单向合作”到“网状协同”的升级。
4家实践工作站像4个“能量接口”,聘请侨资企业高级研发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一边连接企业的国际化视野,一边输出教师的专业智慧。企业专家参与编写2部“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其中《牛仔成衣洗染技术与生产管理》融入侨资企业案例,成为行业、企业、学校融合的标志性成果;“教师进车间、工程师进课堂”的双向流动,力求让所有专业教师成为“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的双师型人才。2025年,这支融合侨企骨干的师资队伍,还摘下了“省级产业导师及团队”的桂冠。
立足纺织产业“时尚化、高端化、数智化、低碳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路径,产业学院将持续深化“政校会园企+侨”协同:通过技术攻关突破少水印染技术、引入国际标准助力侨企升级;依托侨商资源搭建数字平台,推动侨乡纺织业融入全球供应链;筹建“侨乡纺织产业创新中心”、开设“侨乡印染大讲堂”,为侨企提供技术咨询与员工培训,全方位支撑侨乡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懂技术、有匠心、通侨情,契合“六化”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