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侨都·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文化“活”起来,让民众“富”起来
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
推动侨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叠滘龙舟“出圈”对礼乐龙舟发展的启示
人工客服“躲猫猫”
一枚角膜的“江门新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7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文化“活”起来,让民众“富”起来

    江门于2023年7月被正式确立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对其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侨乡特色的高度认可。然而,经过多年文化生态建设,江门仍存在文化氛围与民众的文化期待有一定差距等难题。破解这些难题,不仅关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成效,更直接影响着江门文化传承发展与社会民生福祉的深度融合。

    目前,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区尽管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文化遗产,但这些文化资源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渗透仍不足。而且,文化传播形式较为传统,多以静态展示为主,互动性、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仍不多,难以激发民众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此外,民众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受益程度,也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新会葵艺、外海面、古井烧鹅、新会古典家具、小冈香等产业虽然已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但产业发展的红利仍未能充分惠及普通民众。

    如何让文化“活”起来,让民众“富”起来?

    一方面,要多维度发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文化空间营造上,可将侨乡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街道景观、公共设施设计中,打造如“侨批主题街区”“碉楼文化广场”等特色文化空间,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感知文化魅力,提升侨乡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上,要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发侨乡文化数字藏品、虚拟展馆、互动游戏等,以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化。同时,可举办全民参与的文化节庆活动,如侨乡文化嘉年华、非遗创意大赛等,形成“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创造文化”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要构建多元利益共享机制,让民众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充分受益。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发展中小微文化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引导民众参与文化产品制作、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环节,拓宽民众就业增收渠道。加强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完善非遗传承培训体系,设立文化传承奖学金和创业基金,激励更多民众投身文化传承事业,并通过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等方式实现经济收益。加大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完善文化场馆、旅游设施、交通网络等建设,提升民众生活品质,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切实转化为民众的生活福利。

    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的系统工程。只有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文化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构建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民众在文化发展中真正受益,才能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初衷,让侨乡文化焕发勃勃生机。周怡敏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