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圭峰会城锚定“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目标,统筹推进经济提质、城乡融合、生态优化、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形成多领域突破、多层次提升的发展格局。
尤其是提升乡村风貌方面,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要抓手,圭峰会城持续“推陈出新”,以乡村振兴的新成效赋能侨都高质量发展,整体统筹投入约9000万元,努力将示范带打造成独具新会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聚焦重点高标准打造
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来到会城街道天马村,这里的环湖路景观改造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整洁的慢行步道、美丽的墙画、新改造的陈皮产业集装箱商铺,各项设施不断完善,与治理得当的天马河水系相映成趣,更添生态之美。
大洞村新乐大道陈皮销售街道改造工程正在进一步推进,乡村交通环境大大改善。
奇榜村儿童公园改造完成,引入簕杜鹃等绿化树种,为乡村增色添景,新添置的儿童玩乐设施更显人文关怀,村民们又多了一个休闲玩乐的好去处。
东甲村牌坊旁小公园及陈皮销售街完成整改,地标式涂鸦墙充满文明乡风元素,把特色龙舟和陈皮文化相融合,成为乡村宣传窗口。
梅江村陈皮文化广场改造完成,规范停车秩序,为村民们提供更好的休闲空间。
都会村环村碧道周边环境大升级,亲水栈道建设顺利推进,一河两岸景观更具特色,受到广泛好评。
茶坑村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完成茶坑村陈皮文化体验馆升级建设,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有了更好的落脚点。
……
随着圭峰会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推进,沿途各村的人居环境都有了明显改善,一个个小工程、小项目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变化。据悉,在圭峰会城乡村振兴示范带立项之初,圭峰会城就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带建设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村庄、产业、土地、文旅、环境、公共设施配套等规划实行“六规合一”,高规格编制《会城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促进人与山、水、田园、村落和谐发展,突出陈皮之乡、名人故里、国家湿地等资源优势,着力把示范带打造成“江门明珠”。
具体规划内容包括,奇榜、江咀、都会、大滘、东甲、梅江、茶坑、天马、大洞和西盛等村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绿化美化净化“三化”工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村治理“三提升”;围绕进一步建设好启超故里·小鸟天堂文化旅游区目标,进一步规范示范带民房管理,结合村庄特色统一外观,提升村庄风貌;继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目前,天马村河滨农房风貌提升、茶坑村袁家村古村落改造、梅江村陈皮文化景廊、奇榜村儿童公园改造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乡村环境得到提升。结合‘百千万工程’实施,立足优势资源,我们计划重点高标准建设东甲、茶坑、天马、大洞片区陈皮果园,大力发展陈皮销售及农旅、文旅等特色产业。将沿线等级景区、历史人文故居等串联成线,构建生态乡村休闲度假品牌,打造一条集‘产、文、旅、人’于一体的精品乡村休闲度假带。”圭峰会城“百千万工程”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共建共享形成合力
辐射带动全域乡村振兴
“今年,我们成功举办了东甲龙舟文化节,进一步推广东甲特色龙舟文化和陈皮文化。借着龙舟公园建设和陈皮销售街整改等重点项目,我们计划进一步挖掘农文旅资源,探索延伸陈皮产业链,引入更多业态,推动农村美丽经济高质量发展。”东甲村委会工作人员梁荣就告诉记者。
以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圭峰会城各村正深入挖掘沿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资源,以庙会、龙舟赛、农事休闲等本土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陈皮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宗祠文化、古村文化,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尤其是在特色陈皮产业链强链补链方面,各村凝聚力量,共建共享,推动陈皮产业三产融合,打造陈皮产业带、文化带、旅游带,直接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增加3000多个就业岗位。
在强化治理方面,圭峰会城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一网治理”,10个村高效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构建“行政村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体系,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同时,创新积分制管理,建立考核制度,与村民年度分红挂钩,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接下来,圭峰会城将坚持党建引领,乘“百千万工程”实施的东风,努力完成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任务,并形成长效管护机制。同时,继续整合土地资源、延长农业链,促进村组及村村间的协同发展,拓宽农产品和农旅产品销售渠道,推动新会陈皮产业品牌化发展,以“带”的振兴辐射带动全域乡村振兴,促进圭峰会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