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盛夏的微风拂过大鳌镇东升村的田野,稻田如金色绸缎般铺展,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作业。东升村农技员吴健豪蹲在田埂边,听着收割机一次次响起满仓的提示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指向不远处由新会中集渔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养殖池通向稻田的管道,说:“以前处理鱼粪废水头疼得很,如今它们倒成了水稻的‘营养餐’,真神奇!”
这神奇的一幕背后,是“鱼稻共作”现代化生态循环种养试验示范项目在大鳌镇的成功实践。该项目由挂职大鳌镇的该镇党委委员、深滘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和顺全力推动,探索一条绿色生态、资源循环的农业发展新路径。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简家琳
“跨界书记”
力促实验室成果落地
张和顺原来是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农业新品种与新技术多年,在水稻、香蕉、花卉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有着丰硕的成果,还曾带领香港青年探索“鱼菜共生”项目。2024年6月,他响应组织号召,以“纵向帮扶”干部身份来到大鳌镇,任大鳌镇党委委员、深滘村驻村第一书记。
“实验室里的成果,最终要服务于大地,惠及于农民。”张和顺这样理解自己的“跨界”使命。他将多年的科研经验与驻村第一书记的基层视角结合,敏锐地捕捉到“鱼稻共作”技术在大鳌落地的巨大潜力。
坐落在大鳌镇东升村的新会中集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内,一个个高数米、宽10多米的巨大养殖池整齐排列,池水清澈见底,每个池子里鱼量约为1.5万公斤。每个养殖池旁都配套了集装箱式水处理单元。据了解,每个养殖池和集装箱渔业装备构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双循环”模式下,养殖池内部设置的双路集污器,可自动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分为污染程度低、较干净的“上部水”和污染程度高、含残饵粪便的“下部水”,分别输送到位于集装箱式水处理单元中的DCS双通道分离器进行初步分离处理。其中,无法循环利用的“下部水”须经处理后再排出,“电费和药剂就是一笔不少的费用”。
“‘鱼稻共作’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张和顺深知高密度养殖带来的尾水处理压力,以及传统种植对化肥农药的依赖,都是发展痛点。他的解决方案充满生态智慧:将富含养分的“下部水”尾水科学引入稻田用作有机肥。
上任伊始,他便积极整合资源,将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技术力量、新会中集渔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设施优势以及大鳌镇的农田资源与耕户组织起来,构建了“科研单位+龙头企业+镇村组织+农户”的协同推进模式。
2024年晚造开始,张和顺在新会中集渔业科技示范基地旁精心挑选了两块约0.33公顷(5亩)的试验田进行实验——传统施肥田与施用鱼粪水的“大鳌小粘”田。
“绿色钥匙”
破解农业发展生态困局
我国耕地资源日益紧张,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鱼稻共作”现代化生态循环生产技术,如同一把钥匙,有望开启破解发展困局的大门。
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精巧的“闭环”:养殖水体中的鱼粪残饵,经微生物初步分解,成为水稻的天然有机肥;水稻及根系微生物则高效吸收、净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使水质得以修复。整个过程,按照有机、绿色食品标准,实现“养鱼少换水而无忧,种稻不施肥而丰产”的生态奇迹。
“‘鱼稻共作’对高密度工厂化养殖意义重大。”张和顺介绍说,“传统水处理依赖物理化学方法,设备昂贵、运行耗能。我们用植物(水稻)和微生物组成的‘天然处理厂’取而代之,成本大幅降低,管理更简便,真正实现了绿色、低碳、可持续。”他估算,技术一旦成熟获推广,对比传统工厂化养殖模式可明显降低成本,节水效益更为显著。
富含“营养”的养殖尾水和经初步处理的鱼粪,被科学引入稻田,成为“鱼稻共作”系统的关键纽带。
“养殖尾水和鱼粪发酵是技术关键。”张和顺指着试验田的泥土解释,插秧前,要用机器将尾水、鱼粪与田泥充分打匀混合后,让其在田里自然发酵30天。“微生物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营养,比化肥更易吸收。”2024年晚造的试验数据令人振奋:稻田抗病虫害能力明显提高,稻米经检测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眼下,2025年早造试验田的稻穗日益饱满低垂,丰收在望。吴健豪经观察表示:“看禾面情况,预计今年的湿谷亩产能达400公斤以上,‘大鳌小粘’能卖到16元一公斤,产值将比种植普通水稻翻一番。”
三产融合
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
“鱼稻共作”模式的价值,远不止于生产方式的革新。它为大鳌镇,乃至更广阔区域的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想象力的支点。
试验田种植的“大鳌小粘”以16元/公斤的高价亮相,张和顺还为其设计了具有大鳌水乡特色的包装盒。他一边“自夸”其口感软糯,天然有机,一边算起了经济账:“如今正值推广阶段,我们以保底价向农户收购‘大鳌小粘’,做成5公斤生态礼盒售价88元。”据了解,2025年早造大米大部分已被本地工会、多家银行企业预订。
一产升级,提质增效。项目直接产出的是双重绿色产品:高品质的鱼类和无公害(甚至有机)稻米。“试验成功后,我们将大力推广这一模式。这不仅能显著提升大鳌水产和稻米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打出‘生态大鳌’的金字招牌,更能实实在在增加农民收入。”张和顺对此寄予厚望。
三产融合,潜力巨大。生态循环、科技赋能的“鱼稻共作”系统,就是绝佳的科普教育和农旅资源。在采访中,张和顺谈及计划将养殖区、处理区和生态稻田等进行景观化整合,开发集科普研学、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研学路线,延长产业链条,吸引周边城市客流。
盘活资源,助力增收。“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的双重身份,让我能够穿针引线。”张和顺的办公室挂着资源整合图:新会中集渔业科技示范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大鳌镇强村公司搭建销售渠道,农户可以享受溢价分成,“这样可以实现‘三赢’。”张和顺站在田埂上,目光投向远方,他心中规划的蓝图日渐清晰:以“鱼稻共作”为起点,推动更多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大鳌镇落地生根,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生态友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